春秋古无棣邑城寻踪
——试探析黄骅郛堤城与无棣邑城的耦合度

文章插图
【春秋形势图·齐北之无棣】
今黄骅市城关西北8华里的地方,有一处今名“郛堤城”神秘的古代遗迹,残存城墙呈方形 , 该古城周长2.2公里 , 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 。对这座城的来历和名称 , 资料显示黄骅学界统一的说法是:“据《盐山新志》记载 。西汉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于此置合骑侯国 , 称合骑城 。《长芦盐法志》则称系为防狄卢而设屯兵之所 , 称伏狄城 , 当地讹称武帝城 , 今称郛堤城 , 1982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总之 , 遗址有郛堤城、合骑城、伏狄城、伏猗城、武帝城等名称 , 莫衷一是 。窃以为郛堤城、伏狄城、伏猗城、武帝城等名称 , 是“无棣城”的谐音 , 与春秋齐国无棣邑城有一定程度的耦合度 , 故不揣冒昧试以探析之 。
一、郛堤城、合骑城、伏狄城、伏猗城、武帝城等称谓均与史实不相吻合 。
1、“合骑城”之说,但与合骑侯的封地不符 。
先说“合骑”封号 , 唐司马贞【索隐】:“案:非邑地 , 而以战功为号 。谓以军合骠骑 , 故云‘合骑’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再说封邑 , 《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记载 , 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四月封公孙敖为合骑侯 , 六年 , 益封九千五百戶 。食邑在高成县 。《资治通鉴·卷十九》“合骑侯:晋灼曰:余据功臣表合骑侯食邑于勃海髙成”;司马贞【索隐】:“表在高城”(《三家注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 。今郛堤城的位置在当时还是属章武侯国 , 不属高成县 。《汉书·功臣表》又载 , 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六月 , 封窦广国为章武侯 , 侯邑章武县 , 食一万一千八百六十九户 , 传三世 , 于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侯窦常有罪国除 。显然 , 公孙敖封侯时 , 章武侯国仍存在 , 食邑为章武全县 , 所以当时章武县不会再划分出合骑侯的九千五百万户的邑 , 汉初章武县的户口不可能超过二万户 。且合骑侯国仅存在三年 , 其间公孙敖作为汉武帝手下名将 , 每年参加攻打匈奴的战争 , 他没有机会到封邑里去享受安闲 。况汉时列侯有封户不治民 , 列侯多居京师 , 由朝廷赐予第宅 , 其所食租税 , 则由其封地转输京师以供费用 , 因此公孙敖并未就国 , 且在封地高成县 , 所以公孙敖不会在章武县修建合骑城邑城 , 史书中也未记载 。因此 , 郛堤城即合骑城的观点不能成立 。民初方志专家贾恩绂主编的《盐山新志》认为 , 汉武帝赐给公孙敖的合骑侯封地在“南郡高城” , 而郛堤城一带在汉武帝时期属章武县管辖 , 是县治而不是侯国 。否定了旧《盐山县志》的说法 , 其论确当 。
2、郛堤城系合骑城的讹称 。
钦定四库全书《大清一统志·卷十七》和《读史方舆纪要·北直四》(清·顾祖禹)均认为 , 合骑城 , “今讹为郛堤城 。”既然在此地不会存在与公孙敖有关的合骑城 , 其 “讹称”郛堤城显然也属于以讹传讹 , 故该城与合骑侯无关 。如前述 , 合骑城也不应在此 , 其讹称 , 自然属子虚乌有 。
- 七根针代表什么意思 七根针的风水作用是什么
- 真的存在风水吗 风水真的存在吗?
- 风水师害人会不会遭到反噬 风水先生害人遭反噬
- 二炮风水电
- 河的走向风水
- 雷暴云风水
- 别人看你是镜子里的还是原相机里的
- 篮球场走向与门口的风水 农村太公屋和篮球场的风水关系
- 保险箱的风水放衣柜好吗
- 怎样的风水才是大富大贵的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