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圣常院士昨在青逝世,享年100岁】一个人 , 一件夹克衫 , 一个公文包 , 从青年到壮年 , 直至老年 , 总是一边思索一边行走在通往实验室的小路上……这个场景 , 是中国海洋大学几代人的记忆 。
这位老人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海洋学家 , 我国海浪研究的“点灯人”——文圣常 。 他是中国海洋大学历史上的第一位院士 , 也是该校第一位博士生导师 。 这条小路 , 被称为“院士小路” , 是海大人的精神符号之一 。
文章图片
3月20日下午 , 文圣常院士在青逝世 , 享年100岁 。 带着他耕海踏浪 , 在浩瀚海洋不懈求索的开拓者精神 , 给海大、给青岛、给中国海洋界 , 留下了永不磨灭的一段印记 。
灵光一现 , 他的人生轨迹从此改变
现代意义上的海浪研究应用 , 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著名战役——诺曼底登陆 。 1942年 , 美国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所长H.U.斯韦尔德鲁普和W.H.蒙克博士发明了利用天气图预报波浪的方法 , 并提出关于风、波浪、涌浪和岸浪的预报理论 。 从1944年6月6日 , 到盟军取得诺曼底登陆的胜利 , 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包括了运用新兴的海浪预报理论 。
距此一年多之后 , 1946年2月 , 25岁的文圣常登上了开往美国的航船 。 已经从武汉大学机械工程学系毕业的文圣常 , 以飞机修理厂工作人员的身份 , 赴美国航空机械学校进修 。 第一次出海的他感受到了海浪的威力 , “一万多吨的船在海上就像一片树叶一样漂浮……如果能把这些能量利用起来 , 一定是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 ”
从天空到大海 , 从工科到理科 , 文圣常一个“荒唐”的念头 , 让他的人生出现了“大拐弯” 。
还在美国进修期间 , 文圣常一边查阅海洋资料 , 一边结合机械工程学科所长 , 在心中勾勒出一种开发利用波浪能的简易装置 。 回国后 , 他到重庆任教 。 教书育人之余 , 他将心中设计了无数遍的海浪动力装置付诸实施——利用海浪的垂直运动获得电力输出 , 从而让海上灯塔夜里也能发光 , 为海上船只导航 。 据了解 , 当时建在陆地的灯塔上装有航标灯 , 依靠陆地电力供给 , 而海上灯塔因为陆电送不上去 , 是没有航标灯的 。 文圣常设计制造的波浪发电装置 , 为海上安装航标灯创造了条件 , 这项发明不仅在当时 , 即使现在依然具有应用价值 。
文章图片
然而 , 嘉陵江边的风浪比起海浪还是太小了 , 已经不能承载他的海浪装置试验 。 文圣常进一步尝试通过浮子来驱动小水泵发电 , 但嘉陵江上的试验效果却并不理想 。 到大海去 , 成了文圣常心中放不下的念想 。
为了有机会试验 , 文圣常只要有机会到沿海城市出差开会 , 都会带上他的“浮子” 。 “浮子的外壳是白铁皮包的 , 局部涂有红漆 。 ”手提“怪物”的文圣常 , 曾在北京车站引起了警卫人员的注意 , 一番盘查、解释 , 确认不是炸弹 , 才得以放行 。 那一次到北京出差 , 文圣常去了北戴河 , 海上试验验证了他之前的想法 , 收获了一些成果 。
1952年 , 文圣常和青岛相遇 , 在青岛 , 他见到了我国物理海洋学奠基人之一赫崇本 。 当时 , 赫崇本正在为山东大学海洋学科(海大的前身)的发展广招人才 。 在双方努力下 , 1953年 , 文圣常进入了山东大学 。 从此 , 文圣常犹如鱼儿入海 , 在这所因海而生的校园里耕海踏浪 , 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开创性的海浪科研成果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