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三大电商平台的发展历程 三大电商平台是哪三家( 二 )



回顾苏宁和京东的崛起 , 都是得益于重资产运营的模式 。 例如收购门店、自建仓库、自建物流等 。 结果是服务品质、销售终端能够得到有效的把控 , 持续提升信誉 , 同时形成对上游厂商的强话语权 。
早在2000年 , 苏宁就已经建起了3万平米的空调仓库和1万平米的售后服务中心 。 京东这些年也持续建仓 , 到2019年年底京东物流基础设施面积达到1690万平方米 。 在这些年的竞争中 , 两家从来没有停止过在仓库面积上的比拼 。
但统采统销、重资产运营的模式也存在弊端 。 例如高库存压力、覆盖人群有限、对供应链要求高、履约成本高等 。 苏宁的加大重资产运营力度后 , 导致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下降、资产周转率下降 。 而京东巨亏10年 , 直到2016年才首次盈利 。
同时 , 这也意味着扩张速度将会受到限制 。 当外部对手涨势飞快 , 自身也面临增长压力时集中显现 。 过程中 , 服务品质没有跟上主要消费群体的要求 , 也会招来非议 。
在京东变革前的“至暗时刻” , 有消费者在知乎吐槽 , “这两年618和双11都无动于衷 , 相比前些年优惠急剧缩水 , 一副爱买不买的样子 , 不缺你一个” 。 苏宁售后服务差见报的频率 , 也与苏宁开新店的速度形成有趣的关联 。
由于高履约成本 , 京东商品的售价比其他电商平台高出一截 。 据商家反馈 , 京东平台的服务费及抽成位列三大电商平台之首 , 同一商品京东售价最高 , 天猫其次 , 拼多多最低 , 尤其是生鲜 , 农产品这种低客单商品 。
管理上也是个巨大的挑战 。 90年代 , 学界兴起了一波分析国营业态问题的讨论 , 最终达成的共识是 , 价格与运营是短板 , 改善运营效率低下和“大锅饭”式的管理是国营商店变革的核心 。
无独有偶 , 效率与管理也是近年来京东变革的核心 。
2019年开始 , 京东开始不讲兄弟讲绩效 , 发内部邮件解决三类人 , 不能拼搏的人、不能干的人、性价比低的人 。 刘强东还亲自发内部信取消“大锅饭”——取消底薪 , 大幅提高揽件提成 , 以刺激配送员提高揽件数量、增加公司收入 。
新闻报道中的新任CEO徐雷总在聊组织结构 , 同框最多的关键词是“组织变革”、“架构调整”、“重新聚焦零售” 。
2020年 , 再次焕发生机的京东重新讲供应链故事 , 投身商业基础设施 , 牵手国美、快手 , 回到港股上市 , 宣布自己的回归 。 徐雷敲钟的样子 , 又让人想起了世纪之交的张近东 , 对着媒体 , 他坚定的说 ,
“流通企业要靠什么生存?我认为应该是网络” 。
尽管如今京东和苏宁都搬到了互联网上 , 但从业务、管理和商业模式上看 , 这两家店与传统的零售店的确没有太大不同 。
? 阿里巴巴:从小商品市场到商业房地产
1982年11月 , 义乌县“稠城镇小商品市场”正式开放 , 市场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 。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 , 政府第一次正式明确认同农民商贩和专业市场合法化 。
小商场的第一张营业执照被发给了一个叫冯爱倩的农村妇女 , 50岁的冯爱倩曾在饭店工作 , 但工资微薄 , 完全无法养育老母亲和5个孩子 , 只能通过摆摊卖纽扣赚钱 。 小商品市场开放第一年就迎来了1000多个冯爱倩这样的商家 , 此后这个浙江的山区小镇成为中国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 。
1999年喊出“天下没有难做生意”的阿里巴巴 , 便是把义乌的生意搬到了线上 。 “免费三年”的淘宝 , 最早吸引的也是浙江、广东、福建等地的个人商家 , 在线下时代 , 他们背着大包小包的商品 , 穿越中国的大小城镇 , 在市集上售卖从沿海地区批发、进口的商品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