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集市的核心生命力提供了“社交”、“娱乐”的第三空间 , 而不是纯粹的买买买 。 
孤身一人逛集市此前曾被评价为最孤独的体验 , 这也反映出集市的真实生命力在于“和好友一同边逛边玩” , 比起购物中心 , 集市满足的是社交、娱乐的需求 , 购物只是社交和娱乐的实现形式 。 
(4)集市生意的核心逻辑是薄利多销 , 因此 , 集市商品普遍更追求性价比而不是品牌溢价 。 
集市做的是薄利多销的生意 。 在香港、上海等大城市的集市上尽管也会有大牌商品的店铺 , 但即便显赫如SKII、兰蔻 , 在庙街的莎莎里 , 也抛去柜台的华彩 , 乖乖列队化妆品货架 。 
从平均数来看 , 集市大部分商品追求的仍然是性价比 。 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 , 能找到最多的就是售卖水果、蔬菜、香料等日常生活所需的集市 。 这也意味着集市业态中 , 追求的复购率高 , 黏性强 。 
在京东、淘宝将纯线下零售的场景搬迁到互联网上后 , 拼多多是将传统线下集市的场景复制到了线上 , 借助算法推荐、社交拼团、游戏产品等模式 , 成功在移动互联网上复刻了一个“线上集市” 。 
在集市拼多多里 , 消费者可能会遇到一个刚刚学会网上卖货 , 就把农产品搬上来卖的农民 , 也可能会遇到摆在货架上的大牌化妆品 。 这种广谱的商家分布 , 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商品的选择 。 可以买云南山区9.9元的洋葱 , 也能买到带健身环的日版Switch 。 
社交+娱乐+性价比的三重属性 , 保证了拼多多作为线上集市的流量和拓展性 。 拼团实现了消费者和朋友们逛起来的线上社交 , 绝对的性价比降低了购物的门槛 , 最后 , 多多果园等小游戏 , 则提供了在购物之外的娱乐 。 
透过集市的逻辑 , 也就理解了为什么拼多多的日均在途包裹数能够在五年就达到6500万以上 。 
以此前中国的集市数据为例 。 1978年 , 中国首度开放个人贸易之后 , 中国的集市数量在一年之间达到了3.3万个 , 并且以每年增加1万个的速度向前发展 , 仅仅两年后 , 中国各地成规模的集市数量就将近6万个 , 占中国社会零售总额的10%左右 。 
在多种零售形式里 , 集市是离普通人、离生活更近的业态 。 低门槛+社交+性价比的组合拳 , 使得集市在几乎每个人群聚集区都会自然产生 。 
当然 , 集市的模式也带来了拼多多发展过程中的不少问题 。 首先是低价商品带来的商品质量参差不齐 , 其次 , 是缺乏购物商场一样的信用背书 , 消费者的挑选成本较高 。 
? 如果互联网是一座城市 
直到今天 , 家电商场、批发市场、购物中心和集市仍然在城市、乡镇中广泛存在 。 多种业态并进发展 , 满足着消费者不同场景的需求 。 人们既需要国营交家电质量、服务保障 , 又需要百货商店的繁华 , 还需要街头巷尾的人间烟火和平价水果日用的小确幸 。 
如果互联网是一座城市 , 居民们需要京东的物流服务保障 , 需要淘宝、天猫推出的时尚新品 , 也会需要拼多多提供的性价比好货 。 
看不到不同业态之间的差异化服务 , 这些差异场景对消费者的价值 , 就会陷入“敌我对立”的心态之中 。 
2016年 , 阿里巴巴刚刚在美国二次上市 , 就有人评价 , “实体店代表着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 , 任由淘宝代表的屌丝心态加剧蔓延 , 会给中国实体经济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 ” 
商业发展的主旋律始终是效率和规模 。 飞机、火车、马车都是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的工具 , 区别在于速度、引擎、舒适度和载客量 。 在与消费相关的领域 , 商业的正义是为消费者提供更低的价格、更多的选择、更好的服务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