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三大电商平台的发展历程 三大电商平台是哪三家

2003年10月底 , 还未开始供暖的北京寒意料峭 。 凌晨1点 , 长安街上已鲜有汽车经过 , 西单的路口却刚迎来最热闹的时刻 。 中友百货灯火通明 , 门口数十辆出租车占了半条马路 , 商场门口排满了顾客 。
中友百货的“购物节”来了 。 “购物节”中不同品牌和柜台分时段促销 。 市民带着闹钟和地铺 , 守候在柜台前等待开售 。 年轻的姑娘做好购物攻略 , 拿着小本子扫货 , 少买一件都像亏了一个亿 。
后来媒体粗略统计 , 当天有近万名消费者到场排队、参与抢购 , 30小时买了5000万 。
商场新增的20多个收银台没有起到太大作用 , 消费者平均要排4个多小时的队 。 困倦中 , 有年轻人向来采访的媒体采访人员抱怨 , “如果买东西也能在电脑上操作 , 就不会这么麻烦了吧?”

国内三大电商平台的发展历程 三大电商平台是哪三家

文章插图

如今 , 中友百货已经改名汉光百货 , 原先人流如织的百货商场 , 集体贴起了二维码 , 有的柜姐干脆做起了直播带货 。
但年轻人的理想还是没有实现 , 排队抢购还是购物的必备环节 。 每年“双十一”、“618” , 还是有不少女孩要计算折扣 , 然后抱着闹钟睡去 。 很多事情都没有变 。
如今的风口“电商直播” , 以前叫“电视购物” 。 对着购物车犹豫不决的“剁手党” , 或许也能明白父母在电视购物时的心境 。
从消费行为和特征来看 , 变化的是渠道 , 不变的是消费行为本身 。 买买买这件事 , 不管在线上还是线下 , 都仍然还是人性与欲望的博弈 。
中国零售发展40年 , 经历了国营商店到百货商场、超市大卖场 , 大卖场到电商平台等渠道革命 , 商品数量增加了上万倍 , 购物场景从线下全面转移线上 , 但消费购物的本质却从未改变 。 我们与父辈、父辈的父辈 , 用不同的方式、消费不同的商品、感受不同的时代 , 背后总指向相同的悲欢与欲望 。
米未的创始人马东也总结 , “但凡特别成功的互联网产品 , 都是有线下场景的” 。
如果让今天的电商平台回到三十年前 , 他们应该是什么样的?
? 京东国营交家电
京东故事的方方面面 , 早已为人熟知 。 中关村卖场起家的刘强东 , 以自营3C数码起家 , 价格战斗当当、国美、苏宁 , 又在一片质疑声中自建物流体系 , 成为中国员工数最多的互联网公司 。
京东的忠实用户大多来自一二线城市 , 选择京东的理由大多看重了自营服务的品质 , 统一采购、统一销售、统一配送 , 物流和商品有保障 , 并愿意为这份方便支付更高的溢价 。
在线下时代 , 要寻找这种购物中的“安全感” , 消费者会选择到国营商店 。 记忆中的国营商店 , 水泥地一尘不染 , 货架上的电视机、收音机井然有序 , 售货员在柜台前忙前忙后 。
“资金雄厚、渠道畅通、商品集中、信誉高” , 1990年 , 天津百货大楼副总经理回金恒曾这么总结国营商店的优势 。 这四个字 , 如果用来形容今天的京东 , 也恰如其分 。
对京东来说 , 更准确的描述是国营交家电商场 。
交家电商店是8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业态 , 专营自行车等交通及家电类商品 。 改革开放后 , 中国制造业进入发展快车道 , 出现了一批专业化门店与综合百货商店分庭抗礼 , 互补竞争的流通渠道格局 。 京东崛起过程中屡被提及的对手苏宁 , 最早就是南京宁海路上一家名为“苏宁交家电”的小店 。

国内三大电商平台的发展历程 三大电商平台是哪三家

文章插图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