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永辉试水新零售的标杆业态 , 名为“超级物种”的新业务 , 是如何从宠儿变为弃儿的 。
文|《财经》采访人员 吴琼
编辑|余乐

文章插图
5月18日下午 , 北京市朝阳区长楹天街地下一层的超级物种门店里仅有一位顾客在挑选水果 , 店员多数坐在就餐区的位置上休息 。 一旁的海鲜缸里 , 曾经的“明星单品”波士顿龙虾依然生猛 , 但却无人问津 。
“这家店很快就要关了 , 店面会划入旁边的永辉超市 。 ”一名店员对以消费者身份进行询问的《财经》采访人员表示 。 从2019年开始 , 超级物种在北京、杭州、福州、广州等地关闭了多家门店 。
2021年2月 , 界面新闻报道称超级物种将关闭全国福州外的所有店铺 , 这一消息随后被永辉超市官方否认 。 4月20日 , 永辉相关负责人回应超级物种接连关店时表示 , 超级物种已经不是集团核心业务 。 5月21日 , 永辉超市董事长张轩松在年度股东大会上回应投资者公司发展问题时表示 , 永辉将回归到民生超市的原点 。
2017年 , 新零售概念是资本市场的宠儿 。 以超级物种为代表的新零售业态也在2017年将永辉的市值推向巅峰 。 在市场整体震荡的背景下 , 永辉超市(601933.SH)股价一路走高 , 从2017年初的4.76元一度涨到2018年1月的12.12元 , 市值翻了2.5倍 , 成为当年的现象级股票之一 。
然而 , 超级物种的经营从一开始就处于亏损状态 , 几年间始终没有起色 。 资本的期望和耐心逐渐耗尽 。 尽管永辉曾在2018年12月将包括超级物种在内的永辉云创剥离出上市公司体系 , 但褪去新零售光环的永辉还是市值不断下跌 。 截至5月20日 , 永辉的股价为5.52元 , 几乎回到了原点 。

文章插图
从2017年在福州开出第一家门店到2021年 , 四年多的时间里 , 超级物种走完了一炮而红、快速扩张、业绩下滑、收缩关店等一系列过程 。 作为诞生于传统零售企业内部的创新项目 , 超级物种得益于永辉 , 也受制于永辉 , “零售+餐饮”模式本身的矛盾、线上和线下的矛盾 , 以及传统零售思维和互联网思维的冲突都迟迟得不到解决 。 在消费者的新鲜感过去之后 , 这个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新零售标杆业态便开始走下坡路 , 再也没能回到最初的辉煌 。
先天不足
2016年1月15日 , 盒马鲜生在上海金桥广场开出第一家门店 。 门店采用“零售+餐饮”的模式 , 店内出售的帝王蟹、波士顿龙虾等大海鲜均可进行加工 , 供消费者在店内用餐 。 同时 , 店内还用上了用于提高店员拣货效率的悬挂链系统 , 为消费者提供“线上下单、30分钟配送到家”的服务 。 这家门店被称为“新零售第一店” , 一开业便迅速走红 。
彼时 , 永辉云创正在大力发展永辉生活这一小型社区店业态 , 同时上线了永辉生活APP , 推进线上线下融合 。 盒马的走红并未迅速引起永辉的重视 。
2016年10月 , 马云第一次提出“新零售”概念 , 阿里、京东、苏宁、永辉等互联网公司和传统零售企业都一头扎进了新零售的浪潮里 。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新零售大战中 , 生鲜超市被视为必争之地 。 一时间 , 苏宁推出苏鲜生、京东推出7FRESH、美团推出小象生鲜……各类新零售生鲜超市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 超级物种也诞生于这一时期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