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为什么 | 为什么又是中概股暴跌,国内股市大涨?

又一个十年轮回 。
2011年10月,陈天桥宣布将以7亿美金的价格私有化盛大网络,而这也拉开了曾经轰轰烈烈的中概股最不愿提及的至暗时刻 。 同期,中小板为首的公司享受着牛市红利,突破了2008年A股6124以来的高点 。
没想到,中概股又经历了一轮暴跌的轮回,而中小公司再现融资盛世 。
本周,随着中概股纷纷披露最新一季财报后,开始进入了杀业绩的阶段,国内方面则在因北交所的开市和地产融资再放松,体验了久违的指数大涨,并且呈现出突破下降通道的趋势 。
那是什么造成国内外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呢?
杀完估值杀业绩,中概股暴跌潮随着新一季的财报陆续披露,市场最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在一份份求生欲满满的财报面前,投资者选择用脚投票,哔哩哔哩、爱奇艺、唯品会纷纷暴跌17%,阿里巴巴大跌11% 。
回顾近期密集披露的互联网公司三季报可以看出,整个互联网行业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情况,腾讯近十年来首次利润停滞,阿里巴巴近5年来首次下调利润指引,所有的迹象都指出,自反垄断和共同富裕提出后,互联网大厂们的利润受到了极大地挤压,就算市场早有预期,但现实的残酷依旧击穿了投资者的心理防线 。
自上半年反垄断以来,国内互联网巨头们跌幅都在30%以上,市场已经给予了充分的预期,将未来的业绩下滑充分体现在了估值的下跌,也就是俗称的杀估值过程 。 可没想到,第一个收到反垄断处罚的阿里巴巴,业绩如此不及预期,甚至继续调低指引下限后,资金发现,整个互联网行业不仅仅是受到了政策的打压,就连经济基本面也难以支撑 。
一轮小周期的终结从基本面来看,整个互联网行业的短暂周期可能行将终结 。 不仅仅是阿里的业绩增速下滑,还有抖音电商的收入停滞,更是印证了经济周期下行的红利期结束 。 在经济下行初期,消费者更加注重性价比,也就是俗称的“口红经济”,可短暂的红利期结束后,疲态尽显 。
表面看,大部分投资者把互联网公司的窘境归结于获客成本的上升 。 本质上,则是居民收入的增速下滑,以及上游成本上升,对零售端利润的挤压后,利润中枢从下游转为上游的过程 。
在2017年-2018年的主线行情中,市场一直在炒作的逻辑就是所谓的“消费 降级”,主线行情就是以榨菜为首的低客单价消费品的大牛市 。 在宏观背景下,就是出口重新成为拉动经济的主要马车,国内的货币政策从宽松走向边际收紧的过程,从而导致金融去杠杆,使得下游消费不振,消费主力开始下沉,从而有了拼多多的崛起 。
同理,自2020年疫情后,居民消费再次一蹶不振,全球供应链的重塑,让国内出口企业再次成为拉动经济的主角,这让央行有底气开始在今年边际收紧货币,整顿地产和地方债务就是最好的例子 。 可随着出口在下半年的趋弱,整体利润开始转移至上游产业链,下游只能靠提价来消化成本端压力,最终造成了居民消费的再一次走弱,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连直播间的红利都不在了 。
所以,年初对互联网巨头的估值杀更多体现了政策担忧,而如今的杀业绩,则更多是对基本面担忧 。
为什么国内涨?如今,中概股和A股的基本面和2011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那就是互联网受到政策打压,而A股则享受着货币政策定向宽松的红利 。
2011年,陈天桥在海外投资者看空中概股的折价潮中将盛大网络私有化,彻底摘下了中概股最后一块遮羞布 。 国内监管部门开始针对支付牌照进行整顿,阿里“被迫”拆分支付业务成立蚂蚁,并在港交所摘牌私有化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