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停止大跃进( 二 )


海底捞停止大跃进

文章插图

(图 / 海底捞2021年半年报(2020年、2021年上半年海底捞新开及现有餐厅的翻台率))
一边是收入不足 , 一边是大举扩店带来的巨额支出 。
财报显示 , 海底捞2021年上半年的投资活动所用现金达到了43亿元 , 而净利润只有9650万元 , 仅为去年疫情严重情况下 , 全年净利润的1/3不到(去年为3.093亿元) 。
虽然上半年账面仍存有35.24亿元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 , 但在疫情未好转的情况下 , 海底捞如果保持原有的扩张速度 , 马上会迎来现金流的断裂 。
因此 , 刚宣布大规模关店不足一周 , 11月11日晚 , 海底捞又宣布将计划以每股20.33-21港元价格配售1.15亿股股份 , 筹资最多3.1亿美元(约19.8亿元人民币) 。
这样看来 , 大规模关店确实可以推诿于疫情、原材料价格上涨、大举扩店 。 可是 , 故事并非如此简单 。
2、立不住的服务差异化实际上 , 今年虽然疫情反复 , 但经济情况已经有了很大好转 。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 , 2021年上半年 , 餐饮收入21712亿元,同比增长48.6% , 规模与2019年上半年基本持平 。
按理说 , 素来是“排队之王”的海底捞也该恢复元气 , 但事实并不及预期 。
与去年上半年相比 , 海底捞无论新店、老店的翻台率 , 无论何种城市的顾客人均消费、同店日销售额均全面下滑 。
海底捞停止大跃进

文章插图

(图 / 海底捞2021年半年报(2020年、2021年上半年海底捞同店销售额、翻台率))
大举扩店的餐饮品牌不仅是海底捞一家 , 受疫情、原材料成本影响的也是整个餐饮行业 。 但是与海底捞经营疲软不同 , 很多餐饮品牌的情况已开始好转 。
同样在倍速扩店 , 呷哺呷哺旗下的湊湊火锅2020年上半年的翻台率是1.9 , 今年上半年已恢复到2.6;九毛九的太二酸菜鱼 , 翻台率从2020年的3.4上涨到了3.7 。
如果仅把海底捞下滑的原因归咎于外部环境和决策不利 , 似乎过于牵强 。
问题真正的根源之一在于:现阶段 , 高端特色餐厅之外的快餐、特色餐、火锅等餐饮品类 , 以服务作为差异化并不成立 。
过去海底捞用服务作为差异化能奏效 , 是因为过去的火锅行业没有一家突出过服务 。
海底捞成立的1994年 , 中国物资并不充裕 。 彼时能经常下馆子的人很少 , 处于草莽阶段的中国餐饮行业品牌、品类极少 。 不仅是餐饮行业 , 各行各业都没有服务意识 。
从没感受到“服务”的消费者 , 在海底捞真正体会了一把 。 请朋友吃饭 , 带去海底捞会很有面子 , 自然也会抵消部分味道上的不足 。
而现在 , 海底捞式的服务已不是独有 , 比海底捞服务更夸张的餐厅有很多 , 比海底捞服务更恰当、更舒服的餐厅也不少 。 在“服务过剩”的环境下 , 对于只想安安静静吃顿饭的90、00后 , 过度服务只会是“灾难” 。
如今 , “重服务”不仅不会给海底捞加分 , 反而拖累了海底捞的“加速度” 。
一方面 , 人员成本过高 。 为了无微不至的服务 , 海底捞无论是单店员工数量 , 还是平均员工工资均高于同行 , 这必然推高了人员成本的占比 , 导致海底捞的人员成本显著高于同行 。 加上随着门店持续扩张、人员薪酬水平上涨 , 海底捞的人员成本也在不断攀升 。
从海底捞历年的财报来看 , 2019年 , 海底捞共发生员工成本(包括薪金、工资、津贴和福利)为79.926亿元 , 相比2018年的50亿元同比增长了58%;2020年年底 , 海底捞共有131084名员工 , 共发生员工成本96.76亿元 , 同比增长了21%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