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牌酒店,如何在潮流文化的巨浪中新生( 二 )


尽管如今纽约W已摘牌 , 但W品牌口碑已经传播很远 , 在潮牌酒店这一类别中 , 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 更在大洋彼岸枝繁叶茂 , 成为“潮流启发者” 。
放眼至中国市场 , 以W为引领的潮牌酒店 , 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

潮牌酒店,如何在潮流文化的巨浪中新生

文章插图

W酒店中国店;制图|空间秘探ME-TIME SPACE
一是试探期:从香港到广州 。 2008年 , W在中国的首站 , 并没有选在大陆地区 , 而是在酒店业更为繁盛 , 在当时也更为潮流的香港地区 。 酒店以森林为设计主题 , 更融合了狮子山下的中西情怀 。
彼时大陆地区的酒店业 , 刚刚走出经济型酒店的黄金年代 , 进入蓬勃而又难免混乱的百花齐放新时期 , 国际潮牌酒店的落子 , 既急切 , 又谨慎——既要尽快打开市场 , 又要小心磨合 。
据当时媒体报道 , 大陆地区的首家W酒店早在2007年就与合景泰富地产签订合约 , 本预计于2009年开门营业 。 但有业内人士指出 , 项目迟迟未能开业的原因之一 , 是一贯走时尚前卫夸张路线的W酒店提出的多个方案 , 不少被业主方否决 。
最终 , 反倒是分别创立于2004年的英迪格品牌以及2007年的安达仕品牌 , 比W更早一步进入大陆地区 。 英迪格于2010年与2012年在上海外滩与厦门“黄金海岸”开业 , 安达仕则在2011年在上海新天地开业 , 皆占下核心区位 。
二是磨合期:从广州到北京 。 2013年 , W在大陆地区的首家W酒店在广州开业 , 酒店持续打造“潮”的理念 , 延续了设计、时尚、音乐的品牌基因 。
不过 , 广州W开业的同时 , 一些争议随之而来 。 有业内人士指出 , 广州仍是以传统商旅客为主要消费人群 , 太过张扬的个性 , 会让酒店目标客群过于狭窄、小众 。 此外 , 即使酒吧或酒廊不停上演各式各样的活动 , 吸引部分消费者的关注 , 这些客人也未必是能够拉动酒店其他消费的群体 。 此外 , 2014年开业的北京长安街W酒店 , 则是W品牌在中国市场上的唯一一次折戟 , 在开业四年后 , 黯然谢幕 。
北京长安街W酒店占据着绝佳的地理位置 , 被寄予了“完整经营年度的第三年 , 达到收支平衡”的厚望 。 不过 , 这一地理位置或也是困住北京长安街W酒店的原因之一——周边偏政务气质的环境 , 让W的潮流感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 北京长安街W开业的第三年 , 以公开挂牌方式转让 。
两家W酒店在中国市场的艰难磨合 , 也给W本身或者后来的潮牌酒店们以启示:品牌基因、环境基因、文化基因 , 均需被一一考虑 。 当然 , 市场及消费者也是需要适应和“被教育”的 , 新事物总是充满了危险同时也拥有不可磨灭的诱惑之力 , 从W此后的发展 , 便可窥得磨合之后的诱惑力量 。
三是扩张期:从上海到全国 。 2017年 , W将在中国大陆的第三站选在了上海外滩 , 从这一家分号开始 , W酒店有了明显的变化 。
品牌不再仅依靠超前的设计和生活方式主张吸引拥趸 , 而开始更在关注当地 。 上海外滩W的公共区域少了很多灯红酒绿的夸张撞色设计 , 引入了更多的自然光 , 摒弃了早期夜店风的享乐主义风格 。
相反 , 大厅中的旗袍女郎壁画、上海元素霓虹灯等 , 使得外滩W酒店在保持了原有精品酒店精致前卫设计的同时 , 也融入了不少上海本土元素 。 因而 , 曾被W酒店全球首席品牌官Anthony Ingham称之为“这就是下一代的W酒店(W Next-gen)!”正如其在接受媒体采访中指出的 , “近五年来我们把酒店和目的地更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 现在的每一间W酒店都各不相同 , 酒店本身也是一个独特目的地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