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复购行为,该如何分析( 三 )


大部分企业不是垄断的互联网公司 , 能掌握的用户数据很有限 。 因此单纯纠结拉新、复购等几个用户指标 , 不能得出啥有价值结论 , 必须得先把商品标签、内容标签打好 , 再反哺用户标签会更合适 。
有了这些基础支持 , 才能在设计复购活动 , 探索复购数据的时候有更多线索 , 才能做出深入的分析 。
由于一些公司的组织架构问题 , 导致运营本身工作很割裂 。 商品标签、内容输出、社群运营、销售运营被划分到不同小组 。 这样才导致了本文开头所说的无节制发券的问题 。 也导致基础建设滞后 , 没有相应商品标签、内容标签、用户行为标签的积累 , 数据分析能做个屁 。
看到这里 , 肯定有同学会问:那如果新用户第一次消费 , 都是靠超低价的标品拉回来的(米、面、油、鸡蛋、纸巾、口罩……) , 根本所有人数据都一样 , 复购该咋搞 。
如果负责拉新的部门真这么干 , 那其实已经把用户薅羊毛的动作提前到拉新阶段了 。 有超低价标品 , 傻子不来薅一把呀 。 这样获客质量天然更差 , 后续运营也更难开展 。 不过这个已经是“如何把拉新做得更有质量”的话题了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接地气学堂”(ID:gh_ff21afe83da7) , 作者:接地气的陈老师 , 36氪经授权发布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