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董刘纪鹏,我不会当逃兵( 二 )


尽管年年都有独董辞职, 但今年独董离职大暴发始于11月12日 。 这一天, 因操纵证券市场和违规披露等犯罪, 康美药业原董事长马兴田等人, 被追究刑事责任 。 其中, 包括5名曾任或在职的独立董事, 需要承担连带责任, 合计赔偿金额最高约3.69亿元 。
随后, 在将近半个月时间里, 独董圈上演集体大逃亡 。 《每日经济新闻》统计数据显示, 11月12日到19日8天内, 已经有22家上市公司的24名独立董事辞职 。 这个数据是2018-2020年同期(12-19日)的两倍 。 Choice数据显示, 11月以来, 截至23日下午, 发布独立董事辞职公告的, 总计有38家A股上市公司, 独立董事离职人数达39人 。
针对康美药业独董被罚、刘纪鹏辞任独董及独董离职潮等事宜, 刘姝威在朋友圈发文称, “法院判决康美药业独立董事赔偿投资者损失, 这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 至今我没有看到或听到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独立董事委员会对此事的声音!”
针对相关问题, 市界联系中国上市公司协会, 对方称正走流程会尽快回复 。 截至发稿日,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尚未回复 。
中国独董往事独董其实是个舶来品 。
1970年代, 美国一些著名大公司的董事会, 纷纷卷入公司贿赂丑闻 。 由于中小股东无力对管理层施加有效监督, 纽约证交所在1978年规定, 凡上市公司都得有独立董事 。
独立董事既为公司服务, 又维护中小股东的利益, 这使公司和股东实现了双赢 。 很快, 独立董事风靡欧美, 许多国家争相模仿 。 1999年, 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 美国为62%, 英国为34%, 法国为29% 。
彼时, 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事件, 在我国上市公司也时有发生 。 因此, 证监会不得不寻求外力, 以期对“一股独大”所带来的弊端, 形成一种制衡 。 2001年, 在证监会的指导意见下, 我国上市公司全面推行独立董事制度 。

独董刘纪鹏,我不会当逃兵

文章插图

一时之间, 独董“火”了起来 。 名人、学者等, 成为上市公司独董的优先选择 。 在这其中, 又以在金融、法律、会计、审计等方面有研究的专家学者, 成为最受欢迎的独董人选 。
随后数十年里,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队伍愈发强壮, 国内A股上市公司聘任的独立董事人数, 从当初的709人(次), 上升到2020年末的13517人(次), 增长了约18倍 。
高学历(硕士、博士)的独董, 也从最初的凤毛麟角, 演变成了今日的“漫山遍野” 。 截至2020年末, 从已披露的学历来看, 在职独董拥有博士学历的占比46.04%, 硕士学历的占比31.92% 。
繁荣背后, 却满是无奈 。
虽然A股上市公司仿照国外建立了独董制度, 但 目前A股和美国的独董现实情况的差别还是比较明显, 这主要体现在独董人数在董事会中的比例 。
目前, A股上市公司董事会中独董的比例至少要达到三分之一, 但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中独董的比例均限定在三分之一的及格线水平, 独董对董事会决策的影响力颇为有限 。
但在纽交所、纳斯达克, 其独董的比例要达到50%以上 。 Wind数据显示, 在苹果公司9名董事会成员中, 有7位独董, 并且一位独董还是董事会主席 。 在脸书公司的9位成员组成的董事会中, 同样有7位独董 。 两个公司的独董比例超过了70% 。
除了独董在董事会中的人员比例不占优之外, A股上市公司大股东在聘请独董时具有绝对的话语权, 比如薪酬由上市公司发等, 再加上独董不参与企业运营管理, 难以深入了解企业运营情况, 以至于在这些年里, 独董给外界的印象是:“不独”、“花瓶”、“人情董事”、“名誉董事”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