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地教育,教培转型新出路

从学科教育转做营地教育 , 究竟有几分可行?
「双减」政策 7 月落地 , 至今 3 月有余 , 众多教培机构经历生死考验 , 在疫情、退费、破产等一系列的打击下 , 有人黯然退场 , 有人还在坚持 。
活下来 , 便要转型 。 转型方向中 , 周中做学科培训 , 周末、暑假做素质教育 , 对「幸存者」来说 , 成为理论上可行的新商业模式 。 而素质教育之中 , 营地教育又成为从业者的重点关注方向之一 。 但从学科教育转做营地教育 , 究竟有几分可行?
01营地教育 , 教培转型绿灯营地教育 , 按美国营地协会的定义 , 指的是在户外、以团队生活为形式 , 具有创造性、娱乐性的特点 , 能够提高孩子体能、心理、社交等多方面综合素质的教育活动 。 区别于追求提分的学科教育 , 营地教育更强调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 , 比如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独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 营地教育体验属性强 , 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旅游胜地等元素强挂钩 ,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 。
由于营地教育需要在户外开展 , 在大众认知中常常与游学、研学相混淆 。 三者同属户外教育 , 如何区分?
以围绕长城展开的户外教育为例 。 营地教育会倾向避开八达岭长城等人流密集的地区 , 在人流少的地方开展以长城为主题的教育体验活动 , 比如让孩子尝试烧制长城所用的砖 , 垒一道迷你长城 , 研究长城内外的植被动物等等 。 游学 , 顾名思义 , 从旅游中学习 。 以长城游学为例 , 老师会带着孩子研究长城的建筑、历史、文物 , 把每一个知识点讲解透彻 。 研学 , 相较游学 , 学习体验更深一步 , 会有长达半年或者一年的系列课 。 以长城研学为例 , 系列课不仅会带领孩子全方位探索长城 , 还会从长城出发 , 拓展学习整个中华历史的脉络 , 最终把孩子培养成为长城「专家」 。
在国外 , 营地教育已是一个成熟的市场 , 无论是从业者 , 还是消费者 , 对其价值都较为肯定 。 然而 , 在国内 , 营地教育的发展尚属初期 。
首先 , 国内的教育体系偏向于应试教育 , 而营地教育属于体验式学习 , 其理念在国内没有得到广泛传播 。 艺术研学互联网平台艺伴 APP 的 CEO 栾明华向多鲸表示 , 「营地为主的户外教育只是家庭教育催生出来的一种新业态 。 」
【营地教育,教培转型新出路】再者 , 国内营地教育的经营模式不成熟 。 目前以营地为代表的户外教育 , 多数是旅游+教育的混合产物 , 教育属性弱 。 一方面旅游公司跨界布局营地教育 , 另一方面教育公司发力营地教育 , 但均有劣势 。 「前者拥有全国范围内的景点、食宿等资源 , 但缺乏固定生源与教学内容 。 后者虽占据教学内容上的优势 , 但渠道能力远不及旅游公司 。 」栾明华称 。
其次 , 营地教育重实地实践 , 易受到内容设计、团队执行力、产品非标准化的影响 , 难以实现快速规模化 。 加之市场格局分散 , 至今尚未跑出头部大体量公司 。
营地教育虽处发展初期 , 但发展潜力巨大 。 对于教培机构而言 , 营地教育更为教培转型亮起绿灯 。 学科培训机构转型营地教育 , 好处主要有三:一是 , 有接触 , 不少教培机构与户外教育有过合作或者接触 , 对营地教育不算陌生;二是 , 有流量 , 对于沉淀多年的学科培训机构来说 , 每个机构都有一批能够养活自己的优质客户 , 起步流量转化上有一定的优势;三是 , 消课快 , 营地教育暂时不受政策限制 , 可以补充机构的现金流 。 尤其寒暑假期间 , 学生不能补课 , 营地教育就成为教育机构可靠的盈利点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