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单盲盒”玩出花样,背后却暗藏利益链条

简单来说 , “脱单盲盒”就是将一名有意愿相亲者的个人信息包装为“盲盒”进行贩卖 , 但背后个人信息泄露、“杀猪盘”等陷阱不容忽视 。

“脱单盲盒”玩出花样,背后却暗藏利益链条

文章插图

1元钱 , 购买一个陌生人的联系方式 , 或者把自己的联系方式写在纸条上扔入盒中 , 借此寻求“有缘人” 。 最近 , 盲盒交友这一新的社交方式在国内多地兴起 , 吸引了一大批渴望“脱单”的年轻人 。
开盲盒的风潮已经刮到了相亲市场 , “1元买来的脱单”究竟靠谱吗?
“脱单盲盒”:诱人但危险的游戏简单来说 , “脱单盲盒”就是将一名有意愿相亲者的个人信息包装为“盲盒”进行贩卖 , 消费者在不知道对方任何信息(除了性别)的情况下购买后 , 方可“拆盲盒”获得对方的联系方式 , 并选择是否要联系他/她尝试进一步交往 。
这样的盲盒在线上和线下都有市场 。
环球网报道称在大城市的夜市上 , 有小商贩提供男、女两款盲盒 , 其中藏着联系方式 。 顾客既可以花钱“抽盲盒” , 也可以在盲盒中留下自己的微信号等待被抽取 。 刺激的心理是驱动“脱单盲盒”走红的重要因素 , 有顾客表示很期待自己的信息会被谁抽到 , 也有商贩表示这样的模式激发了消费者强烈的好奇心 。
线上店铺也在做这门盲盒生意 。 据《第一财经》报道 , 有还在上大学的创业者在自己的店铺上线了这样的“1元脱单盲盒” , 每天大概有十多单 。 也有网上店铺显示售价为3.99元的“脱单盲盒”已售近6000件 , 算下来营业额约2.4万元 。 “脱单盲盒”的开发者也因此迎来商机 , 研发这类线上盲盒产品的报价在200元—7500元不等 。
抽到盲盒后 , 遇到“真爱”的几率有多大呢?从受访的消费者遭遇来看 , 聊过几句就没有下文、难以恋爱拼配是常态 。 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 , 有些人开出的盲盒对面竟然是促销产品的微商 , 纯属“把自己卖了还替别人数钱” 。
相较于知根知底的相亲介绍 , 这种线下盲盒交友的新形式 , 不禁让人担心是否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或者其它安全隐患 。
《工人日报》发文强调了脱单盲盒背后暗藏的风险 , 告诫追求刺激的年轻人警惕个人信息泄露、“杀猪盘”等陷阱 。 在新奇和好奇心刺激下 , 用户把姓名、照片、联系方式等个人敏感信息泄露出去后 , 很容易被动了歪脑子的人占据可乘之机 。
所谓买卖盲盒的“平台”也难辞其咎 , 《工人日报》援引业内人士观点称 , 若没有保障措施 , 这种交换他人相亲资料的行为本质上就是贩卖个人信息 。 该文呼吁单身青年可以期待缘分和爱情 , 但一定要警惕危险的交友游戏 。
红娘经济背后的虚火和真金不止年轻人 , 还有不少老年人也在婚恋中介上跌了跟头 。 《北京日报》日前报道称 , 银发单身人群不断庞大 , 但他们的情感需求往往被忽视 , 有婚恋交友App就专门盯上了老年人的钱包 。
“有xxx位异性看过你”——在某些婚恋App上 , 这样的提示往往会勾起使用者强烈的进一步使用的欲望 , 但点进去就会发现“开通会员可解锁访客功能 , 每月30元” 。 《北京日报》还报道称 , 在某中老年社交平台上 , 打电话、聊天等图标对应的功能 , 都需要开通VIP才能使用 。 即便真的走到了视频的“线上相亲”环节 , 也有不少用户(男性用户居多)被“红娘”怂恿着向对方送出真金白银购买的虚拟礼物 , 最终很可能落得个伤财又伤心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