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科学家用7年干出1个IPO:120亿美金( 三 )


从模式上 , 国内的大部分企业(尤其是大部分中小企业)没有形成为服务付费的习惯 , 所以AI 公司的业务大部分只能 to G 或 to 大客户 。 而 to G 和to 大客户通常项目定制化程度高 , 项目的可复用程度差 , 边际效应太低 , 成本过于高昂 。
在技术层面 , 当前 AI 技术尚不够成熟 , 可落地的仅有识别(主要是人脸识别)技术时 , 就导致各家的产品与服务较为单一 , 市场规模相对较小 。 市场对于AI 技术的需求很多 , 但很多需求准确性暂无法做到商业可用 , 甚至有些需求完成实现不了 。
总结来说 , 烧钱能力惊人且商业化进展缓慢 , 这便是包括“四小龙”在内的AI企业饱受外界质疑的一部分原因 。
对于投资人来说 , 前期的估值水平太高 , 但相关公司的发展势头目前看来很难维持高增长 , 且看不到盈利的阶段 。
更关键的是 , 不仅在于现阶段亏损 , 而且未来几年时间内 , AI公司大概率还会继续亏损 。
当潮水褪去那些曾经被风口和概念掩盖的问题 , 随着资本退潮 , 赤裸裸地呈现在AI行业面前 。
面对困局 , “AI 四小龙”除了向二级市场寻求新的资本外 , 还需要新的故事 。 “四小龙”也在谋求转型 , 开始在更加垂直的领域 , 去寻求商业模式的差异化 。
在招股书中 , 商汤表示本次IPO募资60%将用于公司研发投入;15%用于业务拓展 , 主要是新兴商业机会和国内外市场拓展渗透;15%用于投资并购 , 商汤称将寻求对外战略投资和并购机会 , 扩大AI生态 , 以及在各行各业的影响力 。
实际上 , 商汤科技一直在不断地扩大业务范围 , 战线逐渐拓展到自动驾驶、智能手机、医疗健康、文娱、广告、新零售等领域布局后 , 又宣布进军AI教育 , 成立了子品牌商汤教育 。
当元宇宙概念出世后 , 外界纷纷给AI企业们出主意 , 建议它们用最快的速度与元宇宙关联起来 。

一群科学家用7年干出1个IPO:120亿美金

文章插图

确实 , 元宇宙的实现离不开AI技术 。 商汤科技招股书也50次提及元宇宙 , 并表示公司已构建用于赋能IOT设备及驱动元宇宙的多层基础设施 , 其SenseMARS软件平台已成为最大的元宇宙赋能平台之一 , 內含超过3500个AI模型支持的全新的元宇宙体验 , 公司一直在开发可广泛部署在云及物联网设备上的元宇宙相关技术 , 有望构筑元宇宙无处不在的入口 , 创造真正沉浸式的元宇宙体验 。
但是 , 但目前元宇宙还处于概念阶段 , 除了讲故事 , 究竟能给AI公司带来多少助力尚不能下定论 。 资本市场要听的不再是一个面向未来的“科幻”故事 , 而是实际的商业内容 。
汤晓鸥和商汤科技CEO徐立在创立公司时 , 就有一个共识:“不做高高在上的技术 , 而是要把技术转化成商业和生产力 。 ”然而直至今日 , 如何成为一家能够盈利的商业公司?对于这个问题 , 商汤目前还没有交出一份外界满意的答卷 。
这个问题对于其他AI玩家而言 , 亦然 。 “所有AI企业都已经步入到‘死亡之谷’ , 大家已经有很高的预期 , 当预期往下回落的时候 , 到底哪个AI企业能穿越这个‘死亡之谷’ , 大家都很难预测 。 ”去年7月29日 , 旷视科技CEO印奇在年中媒体会上如此表示 。 他认为 , 可能在未来18~24个月的泡沫期内 , 不带来真实价值的AI公司将被淘汰出局 。 按照他的说法 , 现在的AI企业们依然还在谷底 。
IPO能让“AI四小龙”续命 , 但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 上市不是终点 , 而是起点 , 当光环褪去 , 如何活得越来越好?这成了当下摆在所有AI企业面前的问题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