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插图
参加“一生一芯”计划第一期的5名学生 。 资料图片
【人才故事】
11月, 新一年毕业季刚刚开启 。 一所地处三线城市的大学里, 有两名硕士毕业生早早迎来了让人艳羡的工作机会——年薪35万元, 从事芯片设计工作 。
疫情冲击、经济放缓、竞争激烈, 为什么这两个年轻人却能轻松过关?
“我们参与了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一生一芯’计划, 全程参与处理器芯片从设计到生产、运行的全过程 。 ”他们感慨道, 正是这个经历让自己从同学们中脱颖而出 。
【破解芯片人才培养“卡脖子”难题】“缺芯”的症结在于“缺人”
2021年, 全球产业界“缺芯”所带来的影响逐渐扩大 。 从汽车到手机、电脑、网卡, 再到家用电器的普遍涨价, 令普通百姓也开始关注到芯片产业安全 。
“‘缺芯’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缺乏芯片的设计和制造人才 。 ”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国科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包云岗强调, 作为芯片产业“皇冠上的明珠”, 处理器芯片因设计复杂度高、难度大, 相关设计人才面临巨大缺口, 加快人才培养迫在眉睫 。
据了解, 20世纪80年代, 美国也遇到过类似的人才危机 。 其解决思路是把芯片设计的门槛降下来, 让学生可以参与流片, 并专门启动了相应的人才培养项目, 迄今已培养了几万名芯片人才 。
“加快处理器芯片设计专门人才培养, 是解决我国信息领域‘卡脖子’问题的关键 。 ”包云岗介绍, 国科大2019年8月启动的“一生一芯”计划, 旨在通过让学生设计处理器芯片并完成流片, 培养具有扎实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处理器芯片设计人才 。
多年来, 国内大学微电子相关专业也一直在培养芯片人才 。 但由于学科划分关系, 这个领域的人才培养侧重于芯片物理结构的设计, 没有让学生了解如何完成流片、如何在芯片上运行操作系统等过程 。
“‘一生一芯’的意思, 是让参与计划的每位学生带着自己设计的处理器芯片毕业 。 ”包云岗说, “一生一芯”计划的目标很明确, 即提高我国处理器芯片设计人才培养规模, 缩短人才从培养阶段到投入科研与产业一线的周期, 培养更多国家紧缺的芯片人才 。
“最硬核毕业证”来之不易
2020年6月2日, 金越、王华强、王凯帆、张林隽和张紫飞, 这5名平均年龄只有21.8岁的国科大2016级计算机学院本科生, 发布了他们自己设计、制造的芯片——64位RISC-V处理器SoC芯片 。
这个芯片是全国首个由在校生主导设计并实现流片的处理器芯片, 能成功运行Linux操作系统以及学生自己编写的国科大教学操作系统UCAS-Core 。 而这5名毕业生, 被网友赞叹拿到了“最硬核毕业证” 。
将一行行数字世界的代码, 变成能在现实世界中运行的芯片, 这一过程对于本科生来说, 需要面对很多意想不到的挑战与挫折 。 “我们需要进行很多探索性的尝试, 很多时候甚至需要将设计推倒重来, 这对大家的心态是非常大的考验 。 ”王华强说 。
2019年12月19日, 经过4个月高强度的开发工作后, 学生们的芯片设计图纸正式提交 。 大家就如同高考交卷, 终于舒了一口气, 却又悬起了一颗心 。 因为, 还要等待芯片送到厂家制作、返回 。
2020年4月23日, 王华强从微信群里得知, 他们亲手设计的处理器芯片返回了 。 而这并不是终点, 还需要进行测试验证 。 但当时, 参与计划的5名学生却因疫情阻碍不能返校, 无法到现场调试与测试 。 幸好几位在京同学挺身而出, 帮助他们完成了调试测试工作 。
- 针对芯片发热问题,联发科“霸气回怼”,矛头直指高通
- 联发科领先高通、苹果,截胡台积电4nm芯片,华为这次有戏吗?
- 9大原厂发力高密度快充市场,推出16款合封氮化镓芯片
- 长城欧拉好猫芯片闹大 疑似有软文“洗白”!结果被车主喷惨
- 比“焊门员”更强!卢伟冰亲自预热红米K50,天玑9000芯片加持
- “芯片荒”下OPPO再发新机,三季度全球手机出货量下降6.7%
- 南京,上演VC/PE芯片大团购
- 中国移动电视机顶盒怎么破解 中国移动电视机顶盒
- CCTV:“芯荒”正帮助国产汽车芯片实现零的突破
- 搭载芯片亮了!华为nova 8 SE 4G版发布:2099元 鸿蒙加持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