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电商里的非遗传承人:记录匠人故事,传播非遗技艺,开拓非遗保护新模式( 三 )


抖音电商里的非遗传承人:记录匠人故事,传播非遗技艺,开拓非遗保护新模式

文章插图

与父辈的理念不同 , 2012年余寅正式接手艺林堂后 , 希望能呈现与时代相关 , 贴近生活的器皿 。 余寅团队大胆创新 , 用现代时尚与传统IP相结合 , 广受年轻一代的好评 。
2020年 , 余寅团队入驻抖音 , 以账号 @景德镇·墨舍陶瓷收藏 进行陶瓷的宣传推广 。 刚开始直播只有一两百人观看 , 现在慢慢有了十几万粉丝 , 余寅坦言 , “这个涨粉速度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 大众对于陶瓷还是相当感兴趣的 。 ”
“很多人都觉得陶瓷很神秘 , 大众对于陶瓷的内在价值及制作工艺不是非常了解 , 所以我们一直在做的就是向外界讲述陶瓷的生产流程 , 生产过程中会面临哪些问题以及蕴含的文化价值 。 抖音活跃用户众多 , 且可以进行点对面的自媒体式的分享 , 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传播平台 。 ”
抖音电商里的非遗传承人:记录匠人故事,传播非遗技艺,开拓非遗保护新模式

文章插图

余寅称:“抖音电商等新渠道 , 也使得瓷器销售变得便捷高效 , 可以让更多年轻人爱上陶瓷 , 其实也是一种对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 ”
今年3月 , 艺林堂团队还参加了“非遗文化节” 。 景德镇的非遗老师们齐聚一堂 , “有做珐琅彩的 , 做青花的 , 做粉彩的 , 互相交流学习讲解 , 抖音电商还会提供指导 , 这是一个双向传播的平台 。 ”
从“小炉匠”到一代银器大师
母炳林 , 51岁 , 大理鹤庆人 , 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 中国民族工艺美术大师 , 云南省高级工艺美术师 , 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 。 当地人称他为“鹤庆银器界的一面旗帜” 。
母炳林32岁成为行业内最年轻的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和非遗传承人 , 却又是行业公认的手艺精湛的“老师傅” 。 经他一双妙手锻造的银器 , 无数次斩获国内外大奖 , 被各大博物馆争相收藏 。
看似光鲜亮丽的银器大师在学艺过程中也吃了不少苦头 。 母炳林在母腹中仅4个月时 , 父亲就肺痨离世;6岁那年 , 母亲又因脑溢血永远离开了他 。 他跟着姑姑到了新华村 , 在这里长大 。
因为家境贫寒 , 14岁时便离开家乡 , 跟着师父开始了走村串寨的“小炉匠”生涯——挑着几十斤重担 , 跟着师父一路翻山越岭 , 颠簸辗转藏区、贵州、四川、青海、甘肃……帮人打点银器混口饭吃 , 民间又称“走夷方” 。
抖音电商里的非遗传承人:记录匠人故事,传播非遗技艺,开拓非遗保护新模式

文章插图

学习了三年后 , 母炳林的技艺已经非常出众了 。 村里的老银匠段学礼富有威望、手艺精湛 , 母炳林决定拜他为师 。 老师傅十分保守 , 说从不招外来徒弟 , 母炳林死皮赖脸磨了好长一段时间 , 老人家终于应允 。
段学礼相当苛刻和严厉 。 作为银匠 , 锻打是基本功 , 有半年时间 , 母炳林从早到晚都在打大锤 , 手每天都肿起来 。 这是很多人都吃不了的苦 , 他却觉得 , 所谓“练武不练功 , 落得一场空” , 练锻打功夫是成为一个好银匠的必要基础 。 这也是真正让他突飞猛进的时期 , 之后 , 他和师傅打的藏区铜瓢 , 别人都看不出差别 。
出师时 , 师傅仍然不愿意教授焊接黄铜看不出接缝的秘方 , 母炳林琢磨再三 , 故意把瓢打破一个洞 , 拿去给师傅补 。 连续几次 , 师傅把焊接的火候、配料都传授给了他 。
1987年 , 母炳林想自己出去做手艺 , 在自己去过的地方里再三筛选 , 最后选定了稻城 。 刚开始 , 也是边学边做 。 那几年 , 母炳林先后在稻城拜了很多少数民族老艺人为师 , 在不断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工艺制作经验 。 他按照当地藏族的要求 , 用真材实料为他们精心打制饰品、器皿 , 和很多藏族同胞成为好友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