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电商里的非遗传承人:记录匠人故事,传播非遗技艺,开拓非遗保护新模式

如果没有意外 , 他们的人生也许会是这样:华健吴奇敏夫妇起个大早制作紫砂壶 , 研究壶嘴和壶把的比例;作为督陶官的余寅统筹管理各个部门;母炳林依旧忙于银器工艺的制作……
他们的生活 , 原本只是万千匠人日常的缩影 , 平稳 , 安静 , 鲜少受到关注 。 但传承非遗的使命感驱动下 , 他们拿起手机、相机 , 将镜头对准自己 , 借助抖音电商向大众传播非遗技艺 。

抖音电商里的非遗传承人:记录匠人故事,传播非遗技艺,开拓非遗保护新模式

文章插图

从学徒到陶瓷艺术大师
华健坦言:“做了这么多年 , 紫砂给予了我们很多 。 ”
华健 , 宜兴本地人 , 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 擅长制作方器 , 他的夫人吴奇敏 , 则以制作圆器为主 。 在宜兴家家制坯 , 户户捶泥的氛围中 , 家族作业很常见 , 而华健和吴奇敏夫妇就是其中的代表 。
1982年 , 华健高中毕业 , 被分配进了宜兴紫砂厂 。 在这之前 , 华健对紫砂并没有太多了解 。 进厂之后先进行职业培训 , 要上公益课 , 学习毛笔字 , 素描等 , 几个月后再进行分班学习 。 华健被分到了顾绍培班里 , 师从艺术大师顾绍培 。
早上8点不到就开始做活 , 直到晚上9点钟才结束 , 然后走路半小时从工厂回家——这样的学徒生活华健持续了3年 。 三年学徒期 , 做的都是半手工模具 , 一个月工资只有15块钱——这在当时是仅够温饱的水平 。
做紫砂壶的过程枯燥且辛苦 。 尽管夏天烈日炎炎 , 但开空调仍是不被允许的行为 , “因为它(让空气)比较干燥 , 实际上你做壶的时候 , 窗户还得关着 , 风也影响到紫砂的成形 。 ”
长期低头作业导致学徒们年纪轻轻就患上了颈椎病和腰椎疾病 , 在闪烁的灯光下精雕细琢 , 也导致工人们普遍老花眼也比一般人要早得多 。 跟华健一起做紫砂壶的同事大多都没坚持到学徒期结束 , 就转行去做别的工种 。
华健也曾有过一次转行的机会 。 在学徒期满一年后 , 华健曾被调走做后勤电工 , 以电工的身份在厂里工作了半年 。 由于放不下热爱的紫砂活计 , 华健找到厂长 , 要求再度调回紫砂厂做学徒工 。
抖音电商里的非遗传承人:记录匠人故事,传播非遗技艺,开拓非遗保护新模式

文章插图

【抖音电商里的非遗传承人:记录匠人故事,传播非遗技艺,开拓非遗保护新模式】3年学徒期满后 , 华健考进了厂紫砂研究所 , 继续在顾绍培门下学习 。 1985年 , 吴奇敏进入宜兴紫砂厂 。 两人因紫砂而结缘 , 又共同在紫砂之路上努力 。
制作紫砂壶分为打泥条、围身筒、打身筒、上底片、调脂泥、篦身筒、做壶钮、做壶嘴、做壶把以及最终完善修改几个步骤 。 在华健看来 , “做壶最重要的是要了解泥性 。 泥的松紧、软硬 , 什么时候做 , 什么时候停 , 要有手感 。 ”
以打泥条为例 , 用搭子将最大的泥条打成泥片 , 这个泥片就是未来的壶身 , 根据壶的大小 , 掌握好泥片的厚度 , 一般在0.5cm到1cm之间 。 看是简单的步骤 , 其实非常讲究力道 , 轻一分或重一分 , 都不利于壶体成型 。 因此 , 掌握泥性是打好泥条的关键 。 “打的时候软硬度要掌握好,软一点 , 泥料湿度大一点的话,拍身筒就难打,打的时候没有骨架;水分干一点,那个茶壶就听话 , 打的时候很容易成型 。 ”
2000年 , 已经在行业内小有名气的夫妻俩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 , 并免费教授了一批学徒 。 有商人慕名前来 , 花高价购买紫砂壶 , 华健、吴奇敏一家人的生活开始好了起来 。
2003年5月 , 吴奇敏作品“紫砂大西施壶”被无锡市博物馆永久收藏 。 2006年11月 , 二人合作作品“大彬六方壶”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 。 2008年10月 , 吴奇敏作品“紫砂-心如意”壶被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永久收藏……自此 , 二人声名鹊起 , 成为业内知名的工艺美术大师 , 并受聘于各大高校的艺术设计系 , 由二人制作完成的紫砂壶 , 市场售价高达20多万元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