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版初具热度直至爆红的短短20多天里 , 就出了16个版本的《删了吧》 , 效率极高 。 懂行的 , 知道这些人在“洗歌”、蹭流量;不知道的 , 还以为他们参加了《删了吧》词曲改编大赛 。 
可以看到 , 在一首爆款歌曲走红后 , 时刻监测歌曲热度变化的“热歌”公司、个人就会一拥而上 , 一天时间就可以推出让人难以分辨的洗歌版本、导流版本 , 吃相属实难看 。 
为什么“洗歌”乱象愈演愈烈?“洗歌”乱象在音乐行业并不是新鲜事物 。 
2019年 , 我们在《“洗歌”正在摧毁中国音乐产业》一文中提到 , 由于维权成本过高 , 侵权成本过低 , 导致绝大多数音乐人在发现歌曲被抄袭后并不会采取法律措施 , 而歌曲抄袭者则更加放肆地“洗歌” , 甚至以流水线的方式批量化生产 。 
而在“洗歌产业链”背后 , 还存在着平台与洗歌公司利益共谋、平台版权竞争等错综复杂的因素 。 维权难、侵权易 , 甚至还有平台的默许纵容 , 自然给各种洗歌公司提供了生存空间 , 进而导致“洗歌”现象屡禁不止 , 源源不断地生产着李宗盛口中的“猪食” 。 

文章插图
此外 , 除了直接赤裸裸地侵权 , “洗歌”在爆款歌曲动辄千万版税的诱惑下 , 国内还有几百家以制造几百家以打造爆款为目标的热歌公司 。 此前 , “刺猬公社”曾在文章提到 , 抓取网易云热评来寻找用户同理心 , 是他们创造歌词的主要方式;而在歌曲唱腔上 , 情绪被夸张的放大 , 烟嗓、撒娇等唱法在抖音上大行其道 。 这几乎成了当下短视频爆款歌曲的流量密码 。
与此同时 , 音乐人也很难安心创作了 。 一方面 , 在“二八”法则下 , 大多数音乐人都无法靠音乐本身生存;另一方面 , 洗歌、蹭流量的做法早已不新鲜 , 是坚持本心还是向流量低头 , 写歌竟变成了一场人性考验 。
如今两年时间过去 , “洗歌”现象并没有消失 , 反而愈加变本加厉、花样百出 , 这确实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 。

文章插图
但我们仍然坚持认为 , 如果全行业继续对“洗歌”听之任之、放任自流 , “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是必然 , 以慢火煮青蛙的方式摧毁中国音乐产业的根基 。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
我们缺少有才华的音乐人吗?并不 , 中国目前至少有30万音乐人;缺少让人惊艳的好作品吗?并不 , 一年诞生的华语新歌超过80万首 。
那么 , 为什么要将本该属于好音乐的流量和版税 , 眼睁睁地被这些行业害群之马薅掉?这或许是今后几年 , 中国音乐产业真正该下大力气去修补完善的环节 , 我们也期待华语音乐会有更好的未来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音乐先声”(ID:nakedmusic) , 作者:范志辉 , 36氪经授权发布 。
- DHL发布《2021年DHL全球连通性指数报告》
- 迪士尼《魔法满屋》6900万摘得榜首,新《生化危机》票房扑街
- LET’S CHUHAI CLUB 发布《全球商业洞察双周报 Vol.20》订阅内容|持续招募全球新经济决策者
- 导盲犬小q是啥狗
- 灵感的特点 淘宝极有家7月《家点灵感》活动招商规则如何获得灵感
- Google Play年度奖项公布,《宝可梦大集结》拿下多项大奖
- 天猫新增《天猫家装行业新零售工作台运营考核标准》
- 刘昊然唱《漠河舞厅》,电影推广曲还有多少新花样?
- 《艾老师泄油瘦身汤好不好?》
- 蓝色生死恋里面所有歌曲?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