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以胖为美的诗句 唐朝真的是以胖为美的吗?

唐朝的审美观仍然是多元化的,以胖为美仅仅是其中一种比较突出的审美倾向而已 。

唐诗中以胖为美的诗句 唐朝真的是以胖为美的吗?

文章插图
我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一说唐朝人“爱美之心”的状况 。
唐诗中以胖为美的诗句 唐朝真的是以胖为美的吗?

文章插图
【唐诗中以胖为美的诗句 唐朝真的是以胖为美的吗?】其一、从唐代绘画作品可以看出,很多美女形象不是非常胖,而是比较丰满而已唐代画家的绘画已经成为现在的珍惜文物,是现存的weiyi具有可视化的信息 。
唐诗中以胖为美的诗句 唐朝真的是以胖为美的吗?

文章插图
俗语说的好,百闻不如一见,可以看唐代的特殊的“影像资料”,就会有一个真实的感受 。
唐诗中以胖为美的诗句 唐朝真的是以胖为美的吗?

文章插图
所谓见多识广,所谓识人无数,其实就应该包括历史上的,博物馆里的古代丽人 。
欣赏唐代绘画,可以看出,所谓的仕女图,其实就是现在的美女的意思,古代文人墨客比较斯文,不会直截了当的称呼大家闺秀为“美女”,往往用“仕女图”的方式表达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
其二、唐代诗人留下了描写美女的诗词歌赋,从中也可以看出其理想化的审美倾向唐代文人吴少微曾经写过名为《怨歌行·城南有怨妇》的一首诗,其中有:
自怜春色转晚暮,试逐佳游芳草路 。小腰丽女夺人奇 。
?杜甫的《<绝句漫兴.其一>》:
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谓谁朝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 。
可以看出唐代很多文人墨客笔下的美女形象,也是有以瘦为美的情况 。
其三、唐代人已经存在审美个性化倾向战国时期,曾经出现“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审美一元化倾向 。
此后便出现“情人眼里出西施”的说法,说明审美倾向有地域特色,楚国非常辽阔,毕竟还是中国的一部分,楚王的审美倾向仅仅是南方人的一种典型案例 。
事实上南方人确实一直存在“以瘦为美”的倾向,什么“瓜子脸”,在北方人看来就是“瘦猴脸”是营养不足的外貌特征 。
所以南方人觉得美,北方人未必就认可,北方人觉得美,南方人也许觉得丑,所以北方的瘦女人不妨“孔雀东南飞”,也许是一条不错的选择 。
说审美的地域化,仅仅是想说明唐代审美的多元化而已,大家想一想,唐朝是大一统王朝,南方人是大唐人,北方人也是大唐人,所以说唐朝确实不是以胖为美的朝代,而是审美多元化的历史时期 。
我是@龚柳辉 请关注我,和我一起走近历史与现实 。欢迎大家热心评论和分享!
形容又瘦又高又漂亮的古诗词?1.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襛纤得衷,修短合度 。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延颈秀项,皓质呈露 。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 。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瑰姿艳逸,仪静体闲 。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奇服旷世,骨像应图 。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 。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 。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 。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 。左倚采旄,右荫桂旗 。壤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 。……神光离合,乍阴乍阳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曹植《洛神赋》)
2,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而枯煎!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飙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而哀来,终推我而辍音!( 陶渊明《闲情赋》)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