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友好城市的内涵-儿童友好城市基本内涵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 , 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示范 , 加强校外活动场所、社区儿童之家建设和公共空间适儿化改造 , 完善儿童公共服务设施 。
 
目前 , 我国深圳、长沙、上海等城市都提出了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目标并付诸实践 。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将有助于推动城市的整体发展与提升 , 折射出人们对城市美好生活的期待 。
 
1996年 ,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共同发起儿童友好城市倡议 , 旨在推动全球各地更好地把儿童福祉融入社会发展和城市治理中 。
 
什么是儿童友好?简言之 , 是为了保障和实现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 , 为儿童的全面发展提供适宜的政策、空间、环境和服务 。目前 , 全球有57个国家推行儿童友好城市倡议 , 参与的城市和社区达到3000多个 。
 
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 , 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也担负着对儿童未来发展的责任与使命 。
 
——从“人民至上”视角理解儿童工作 , 儿童友好体现的是把儿童的需求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 通过儿童优先、儿童参与、儿童友好 , 进而实现家庭友好、工作友好、社会友好 , 让民生冷暖成为社会的价值共识和行动理念 , 提升城市的整体参与感和人民的生活幸福感 。
 
——从“社会治理”视角寻求可持续发展 , 儿童友好是一种战略而系统的善治观 。把儿童友好的人本思维贯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 构建以人为主体的发展格局 , 有助于科学解决老龄化加速、生育率低、家庭的社会依赖性强等社会问题 , 促进人口服务体系的完善 , 为社会治理开辟新发展路径 。
 
——从“城市发展”视角践行高质量一体化 , 儿童友好城市的创建过程就是在发挥赋能城市的综合示范作用 。儿童及家庭对教育、健康、文化、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现实需要 , 将推动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形成有效的资源配置 。以此为基础推进城市更新 , 引导和创造需求 , 有助于建立中国特色的儿童及家庭内需体系 , 进而促进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因此 , 各地政府应以儿童友好城市的创建为契机 , 通过政策友好、服务友好、空间友好、环境友好、参与友好、产业友好等方面构建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友好施政体系 。
 
——从“产业经济”视角谋划产业升级 , 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有助于打造儿童产业生态链 。我国的儿童产业集中度相对低 , 且缺乏系统的产业价值链 。儿童友好城市和社区的建设 , 涉及儿童的吃、穿、住、用、行、学、医等各个领域 , 将带动相关产业链的优化转型 , 创造新的供需增长点 , 助力传统产业升级 。
 
——从“中国特色”视角探索城市模式 , 需要因地制宜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儿童友好城市 。中国的城市化率和城镇化率呈上升趋势 , 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协调儿童需求与空间、服务、环境等要素的一体化发展 , 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现状和地域差异 , 基于本地经济、资源特点、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 , 确定优先目标和重点领域 , 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行动方案和建设路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