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阅读思维方法-孩子的阅读思维能力】刘莘是一位哲学教授 , 却是我在儿童教育领域见到的用心最诚、用情最真、用力最深的一位专家 。我不知道具体什么原因 , 促成一位研究政治哲学的教授转向儿童教育、一位罗尔斯《正义论》的研究者成为“刘教授经典导读”丛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作者 , 不过 , 我在阅读时感受到了丛书背后思考的力量和爱的力量 。
儿童阅读推广在中国已有数十年 , 最初在民间由一些父母和教师发起 , 他们看到了阅读的基础作用和对儿童成长的帮助 , 借助绘本等新型图书发力 , 同道者越来越多 。声音渐大之后 , 政府开始提倡“全民阅读” , 通过一系列政策引导阅读氛围 , 形成了民间和政府的良好互动 。
不过 , 有些儿童阅读把素质教育倡导的理念 , 变为了应试教育的一部分 。例如 , 提倡学生的语文学习不要只读教材 , 应该阅读更多整本书的经典名著 , 这本身没有问题 , 但是很快就有“热情”的商业机构进来 , 讨论“我们应该如何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 , 最后想到的办法就是出题考试 , 比如:舒克把贝塔带到天上 , 与什么鸟展开了激战后见面的?孩子的阅读量似乎大了 , 但这种以细节性、事实性的记忆为主的题目 , 这样以推广“整本书阅读”“大语文”为名进行的测试 , 反而挫伤儿童的阅读兴趣 , 把他们的阅读重点引向那些无关紧要的细节 。这时我们再回来想想推广阅读的初心 , 才猛然发现:不对啊 , 我们当时不是为了鼓励孩子阅读吗?可是为什么越推广 , 孩子的阅读兴趣越弱呢?
我们不禁要为这样的儿童阅读泼点儿冷水 。可是这冷水又不能泼得太多 , 因为鼓励教师跨越一本教材进行教学并不容易 。路在哪里?刘莘教授的这套书给了我们方向 , 那就是封面封底一直出现的八个字:经典阅读、思维促进 。“语言是思想的工具” , 图书是书面语言的呈现 , 图书的阅读就是对思想的吸纳和整合 。所以 , 阅读力、写作力本质上是思考力 , 儿童阅读不只考查学生对故事情节的再现 , 更应该考查学生的思维是否得到提升 , 而提升的标志是思维的深度、速度、锐度、角度、清晰度、流畅度等 。如果学生读完一本书一片茫然 , 只记住若干情节 , 那就叫“读死书 , 死读书” 。
刘教授在书中强调“深度阅读” 。所谓“深度阅读” , 是建立在思维发展基础上 , 把孩子的阅读带向深度思考的空间 。由此 , 我们在《爱与思:儿童文学经典解读》一书对《小王子》的阅读提问中 , 绝对看不到“小王子一共拜访了几个星球”之类的题目 , 而是这样的题目:对于小王子见过的五类有缺点的大人 , 你最害怕自己成为其中的哪一种人 , 为什么?在五种无趣的人中任选两种 , 给他们编一个小对话 , 使他们之间的对话越搞笑越好 。
这样的题目不但把学生的思考带向深入 , 而且充满了趣味性和实践性 。
《〈论语〉引导:进入孔子的精神世界》不是《论语》的注释 , 也不是孔子的传记 , 而是带领读者回到孔子的时代 , 走进孔子内心 , 把中学生们从文言文背诵的恐惧中拯救出来 。《归去来兮:安徒生的童话世界》则主要是对安徒生的经典童话进行了哲学解读 。作者强调安徒生童话的人文主义底色 , 提出了以安徒生童话做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性试金石 , 让儿童文学的研究者也感觉角度独特 。《宇宙的真理:刘慈欣科幻文学解读》则对刘慈欣科幻小说的宇宙观进行了深度解读 , 目的仍然是促进思考能力 。在文后 , 作者甚至还为《流浪地球》续写了故事《乡关何处》 , 也让大家看到了哲学家的文学风采 。这套丛书涉及古今中外 , 内容庞杂 , 但在我读来目的只有一个:用经典作品促进读者思维能力的提升 , 拒绝浅阅读 , 拒绝读而不思 。
- 儿童看屏幕更易有行为问题-儿童摩擦行为问题
- 关于儿童肥胖的问题科普-肥胖小孩应该减肥吗
- 美国17%的儿童吃不饱-美国有一千多万儿童吃不饱
- 2021年儿童疫苗接种指南值得收藏-2021年疫苗接种顺序推荐表
- 儿童防疫三要点请谨记-儿童如何正确防疫
- 儿童身高标准对照表2020男孩女孩-孩子身高标准表2020
- 如何看待儿童哲学和教育-儿童教育哲学是指什么
- 上海谈儿童临时监护问题-临时监护儿童
- 美国儿童感染新冠激增-美国高官感染新冠死
- 被央视315表扬的护眼灯 儿童护眼台灯十大牌子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