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迈瑞医疗增长如潮


为什么迈瑞医疗增长如潮

文章插图

为什么迈瑞医疗增长如潮

文章插图

这成为了迈瑞在医疗器械赛道上最坚实的基本盘——2020年 , 公司的营收跨入了200亿元规模量级 。 从2016到2020年 , 它的营收和净利润复合增长率 , 分别高达23.5%和42.8% 。
但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庞然存在和快速增长 , 也只是迈瑞的一部分而已 。 在长时间的低调后 , 直到2020年股价爆发 , 投资者才得以正视迈瑞的增长底色 。
比如它不惧与世界巨头争锋 , 在本土和国际市场上 , 一股“打的就是精锐”的李云龙式气质;它不习惯向资本市场伸手要钱 , 上市以来从未定向增发 , 反而累计分红60亿 , 走的是内生增长模式;它喜欢平台化 , 热衷于打破科室和适应症壁垒 , 用一条渠道、一个解决方案 , 让一批迈瑞产品协同入院;它甚至会无视业绩的基数压力 , 连续提出大比例的增长目标 。
在“术”的层面逐渐清晰后 , 投资者也开始试图寻找迈瑞的“道” , 主力自然是券商分析师 。 在上千份研报里 , 既可以看到“本土扩容”、“全球替代”、“平台化”这样的增长逻辑 , 也能找到“创新药物九死一生 , 医疗器械永续增长”的产业类比 , 以及“市场弱水三千 , 迈瑞只取一瓢”的空间估算 。
但问题在于 , 这些逻辑都不够触及根本 , 如果道理人人皆知 , 那么它还能解释迈瑞的如潮增长吗?
一旦无法找到底层逻辑 , 投资者就免不了信仰松动 , 继而产生“红旗究竟能打多久”的疑问 。 随着集采中标、员工离职这些消息出现在媒体头条上 , 质疑者就会举着放大镜试图证伪——增长会放缓吗?股价太高了吗?业绩会不及预期吗?
因此即使在创业30年 , 市值突破五千亿后 , 迈瑞身上仍然围绕着争议 。 “增长何日止”成了市场看待迈瑞的焦点 , 它像是一个猜大小的游戏 , 一有蛛丝马迹 , 就会引发无穷的讨论 。
如果把迈瑞只当成一家普通器械企业 , 这些猜测都可理解 。 但它的特殊性在于——龙头企业常常代表着对行业的定义 。 它在用自己的方式寻求增长的同时 , 也在给行业提供增长模式 , 它在建立护城河的同时 , 也在定义着护城河 , 它在设定业绩目标的同时 , 也在给行业设定标杆 。
因此 , 由上至下读懂行业的贝塔 , 其实并不困难 , 而找到迈瑞身上的阿尔法 , 用底层逻辑来回应质疑 , 这是一切问题的关键 。
【看不到的阿尔法】
2020年5月 , 迈瑞总部用户服务团队的九位员工来到俄罗斯 , 在此后的一个多月里 , 他们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 , 帮助当地抗疫医院设备安装、运行调试 。 他们的工作地点有一个名称:重症红区 。
九位员工的经历 , 是迈瑞在海外的缩影 。 他们的对手除了当地的商业规则、强大的西方同行之外 , 还有火速交付和致命疫情 。 在疫情大幅扩散的同时 , 迈瑞派遣大量服务工程师和销售代表奔赴全球各地 , 艰难开拓业务 。
但一年之后人们发现 , 在突如其来的遭遇战中 , 海外员工的辛苦没有白费 。 迈瑞向全球供应了超过50万台设备用于抗疫 , 并在国际市场完成了700多家高端客户的突破 。 这个数字 , 超过了迈瑞前20年国际市场高端客户的总和 。
这种“雪中送炭、定海神针”式的品牌效应 , 或许不应该用数字来量化 。 在俄罗斯 , 一位医院主任每天送迈瑞团队前往红区 , 最后一天 , 他反反复复的“Спасибо”(俄语“谢谢”)和“中国人最棒” , 被一位迈瑞工程师写进了日记里 。 这是在报表上读不到的情节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