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吉利收购魅族,李书福买手机到底图什么?( 二 )


一方面是转型困难的吉利汽车极力求变 , 另一方面则是产业格局趋于稳定的手机市场 , 曾经在年轻人中颇受欢迎的魅族手机 , 沦为「others」后也迫切需要找到自己的出路 。
国内手机市场从 2016 年开始逐渐趋于饱和 , 市场马太效应愈发明显 。 根据 IDC 的统计 , 2016 年时小众品牌的出货量还占到国产手机市场的 40% 左右 , 但 2 年后的 2018 年最后一季度 , 小众品牌的份额已经降至不足 18% 。
魅族手机的份额也在过去几年快速缩水 , 2015、2016 年魅族全年销量还有大约 2000 万台上下 , 2018 年时已经降至 1000 万台 , 最近两年更是降至百万台左右 , 市场份额只剩下百分之零点几 。
对于魅族来说 , 多年积累的行业经验和资源还有不小的价值 , 面对吉利的收购 , 可能是最好的出路 。

02
下一代智能终端 , 
能从手机上获得什么

业内 , 越来越多人相信智能汽车是继手机之后的下一代智能终端 。 智能化意味着 , 汽车除了实现代步功能外 , 作为一个「生活空间」的价值将会越来越明显 。 而「生活空间」的功能实现 , 主要来源于智能座舱 。
目前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体验还处于初级阶段 , 一定程度上 , 是由于自动驾驶的发展还不够成熟 , 驾驶员还未能完全解放双手 。
大众汽车(中国)CEO 冯思翰博士曾在 IF2022 上说 , 「汽车企业正在快速发展 L2-L4 级别的自动驾驶 , 在 L4 级别的情况下 , 人们可以 100% 放开方向盘 , 人们可以在汽车里享受更多的时光」 。 换句话说 , 在不远的将来 , 随着自动驾驶发展成熟 , 智能座舱体验将越来越成为车企竞争的关键 。
目前 , 新能源车在宣传时依旧将自动驾驶能力作为营销重点 。 但长期来看 , 随着技术发展 , 自动驾驶技术能力的差距将逐步缩小 。 与之对应 , 智能驾驶舱中的产品因素会越来越重要 。 交互感受、软件体验将成为更重要的区分因素 。 用户为软件的订阅、更新付费 , 也会成为车企更持久的收入来源 。
2021 年 5 月中金公司发布的一篇汽车行业研究报告认为 , 汽车行业的估值体系真正发生变更 , 随着自动驾驶普及 , 提供车载娱乐、消费、内容的车企或更有价值 。
像吉利这样的传统车企 , 只擅长做硬件 。 而新能源汽车品牌持续发展 , 必须拥有软件系统的开发和内容生态的运营能力 。 后者恰恰是魅族擅长的部分 。 作为上一代智能终端 , 手机厂商在整合供应链、交互设计、软硬件结合、用户生态建立上无疑具有原生优势 。
怒喵创始人李楠 1 月 19 日曾在微博上评论互联网巨头变「硬」的趋势:
FB 开始做头显 , 头条腾讯开始买入 Pico、黑鲨(疑似)等 VR 和手机硬件公司 。 在 6、7 年前 , 我就说过未来的互联网巨头会变「硬」 。 当时很多人嗤之以鼻但是应该说最终时间 , 验证了这个判断 。 希望趁着这一波 , 魅族也能卖个好价钱 。

与之对应 ,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 则要求车厂除了硬件能力 , 也要有「软」能力 。 这对于缺乏软件基因的传统车厂而言并不容易 。 吉利集团 , 收购像魅族这样的手机公司 , 以期资源整合 , 在新趋势中保持地位 , 实现突破 。 对于魅族这样销量下滑 , 突破困难的手机厂而言 , 也未尝不是一种出路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