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节日"元宵节",为什么要吃汤圆

【中国人的节日"元宵节",为什么要吃汤圆】元宵节也称上元节或灯节,这是一个吃汤圆赏灯的节日,据民间风俗史书上记载,元宵始于隋朝末年,相传是在公元610年正月十五,隋炀帝扬广为粉饰太平,炫耀民富国强,下令在洛阳城里搭起座座高台戏棚,调来全国各路高手戏班,从十五之夜开始,夜夜花灯高招,歌舞生平,弦歌不绝 。
一时间,看灯的,听戏的,做小生意的,人山人海,使的个洛阳城沸沸腾腾起来 。据说,这时有个小吃店铺的老板别出心裁,把糯米碾成粉,包以糖馅做成团子,然后一煮,又饱肚子,又暖身子,很受欢迎 。因为古时称正月十五为上元节,称夜晚为宵,所以元宵由此得名 。北方叫元宵,在南方呢习惯叫汤圆 。
还有呢元宵是这样滚出来的,而汤圆是一个个手工包出来的 。汤圆是用糯米细面,再配以白糖等各种馅,通过洒水工艺滚成的一种风味食品 。北方习惯称之为元宵,而南方则称之为汤圆,它最大的区别是南方汤圆是逐一手工作成的,馅料是软的,而北方元宵馅料预先制好,晾干并切成小四方块,然后置于机器中滚上面粉即成 。
无论是哪一种都是细粉馅精 。还有啊这元宵的吃法也是有讲究的,煮:一次不要太多,水要多放些,因为天冷元宵的温度低,放多了不易开锅,浸泡时间一长面粉就会脱落,造成混汤,水开后再点两次冷水,有两三分钟就能起锅了,煮好的元宵应是蓬松如棉絮状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或“灯节” 。
据资料记载,元宵节大约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到了明清时期便与春节、中秋节一起被称为中国民间的三大传统节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元宵是汤圆的别称 。旧俗元宵节要吃汤圆,故称“吃元宵” 。昔时民间在正月十五用糯米磨浆吸干成面,做成球形有馅食品煮吃,城镇居民多在市场购买 。
吃元宵习俗流传至今 。吃元宵,这是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 。古时候人们把元宵这种食品叫汤圆、汤团或团子,只因在正月十五这天食用,所以便把这一天叫成了元宵节 。为什么元宵节要吃元宵呢?因为元宵节这天定在正月十五,是阴历年的diyi个月圆的日子,元宵的形状是圆形,又含着一个“圆”字的同音字,象征着团圆、美满、吉祥、和睦的家庭,所以人们多取其意,要吃元宵 。
那为什么又有“闹元宵”之说呢?“闹”就是指热热闹闹地欢乐一天的意思 。因为我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一年中比较清闲的是“冬仨月”,元宵节过后,气温逐渐变暖,万物复苏,冬闲已经过去,就要备好耕作的事宜,不能稍有休闲了,所以元宵节这天欢乐一番,既是一种“放松式”的休闲活动,更是表现人们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用欢乐的笑声和喜庆的锣鼓声,在吉祥的气氛中,迎接丰收一年的来到 。
相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宫女,名叫“元宵”,长年幽于宫中,思念父母,终日以泪洗面 。大臣东方朔决心帮助她,于是对汉武帝谎称,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要逃过动难,weiyi的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这天作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 。
武帝准凑,“元宵姑娘”终于见到家人 。此后,便形成了元宵节 。关于元宵节习俗的形成,说法颇多,但一般变为在汉代就初具雏形 。史载汉武帝的时候,汉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 。据称泰一是当时相当显赫的一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并有恩于汉帝,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较隆盛 。
相传另一位汉室皇帝汉文帝也和元宵节有关 。元宵又叫汤圆,历史上还有许多别称 “面茧、粉果、元宝、汤饼、圆不落角”等等,直至明永乐年间才被正式定名为“元宵” 。元宵分有馅,无馅两种 。无馅的个小,味甜,以白糖、桂圆、桂花、藕丁、蜜饯为佐料,又称“珍珠汤圆”,有馅的个大,状如核桃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