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在河陇地区都有哪些著名的战役?( 三 )


文章开篇后一套虚词挥舞完毕,便写道“我皇帝怒之,密发中诏,使乘不虞以袭之” 。
这便可以清楚得知,长安城里君臣奏对之前,玄宗便以密诏的形式进行了军事部署,因没走朝堂宰阁的正常流程,群臣并不知情 。
因而,玄宗才能在臣僚面前神气活现的表示,“岂惟陇右频胜?三数日间,河西当有大捷!”
王倕得到密诏后,马上开始调动军队,因为这是一次深入敌境的破袭行动,他在选择部队时特意挑选了精锐骑兵,并以轻甲出战,增加部队机动性 。(“择精骑五千,皆蓬头、突鬓、剑服之士 。”)
这支“蓬头、突鬓、剑服”打扮的唐军骑兵(这种装扮有可能是模仿,吐蕃游骑以增加战役的突然性)出征后,战场的不确定性极大 。
为此,王倕特意在可以穿越祁连山的八条孔道中,选择了五条比较近的孔道伏兵接应 。(“臣自以马步三千,于大斗、建康、三水、张掖等五大贼路为应接 。”)并制定了取道大斗拔谷出,建康西路归的战略部署 。(“尔须自大斗南山来入,取建康西路而归 。”)
天宝元年(742年)十二月初六,河西各军镇开始实施戒严,唐军骑兵向大斗拔谷(今扁都口)北口汇合 。
唐军临行前,王倕特意进行了战争动员,并严肃了战场纪律,出征无战果,领军之将当有“大刑”,有战果未按部署行事,亦有“大刑” 。
“尔岂不闻乎?天子之怒,伏尸者百万 。将军之权,得专诛戮 。尔须自大斗南山来入,取建康西路而归 。当我所战锋可断飞鸟,若不克于敌,逗留却行,汝则有大刑;虽克于敌,故道而还,汝亦有大刑 。”
十二月十二日,唐军穿越大斗拔谷进入吐蕃疆域,突进至新城南时,发现吐蕃守军已经焚烧了草场 。
见此情景,唐将便知吐蕃已得到了唐军出击的情报 。这其实也不难理解,虽然唐朝边镇实施了戒严,但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调动,想要瞒过吐蕃细作是不现实的 。
不过,吐蕃守军烧草的行动,反倒让唐军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因为,焚烧草原增加进攻方后勤难度的方式,长期都是唐军的专利 。每到秋防,河陇唐境的草原被烧的烟尘滚滚昼夜不息 。
新城蕃军烧草恰恰说明,吐蕃军队人数不足心存畏惧 。如此一来,唐军反倒信心高涨,不再理会驻守新城的蕃军,直接向南插,矛头直指青海湖西部的鱼海地区 。
“十二日至 。吐蕃已烧尽野草,列火如昼 。诸将曰:‘贼果知备矣 。’因蹑其烽燧,高揭旌旗,气雄雷霆,声疾风雨 。”
唐军奔袭两日后,于十五日在清海北界遭遇吐蕃“游奕”二千余骑 。(“游奕”军,亦作“游弋”,意为无目标地巡游,其实就是巡逻兵 。南朝时为中原军制,唐袭前朝旧制,吐蕃则学了唐的军事体制 。)
吐蕃游奕发现唐军马上结阵自保,一部分骑兵下马结阵,其余则在阵前阻滞唐骑冲锋 。
唐军主帅安波主见状,凭借人数上的优势,以先锋李守义领一千人骑兵突击,直接凿穿了吐蕃骑兵军阵大肆砍杀 。
同时,唐军副将安贞领二百骑,李广琛领一千骑,左右侧击下马结阵的吐蕃军队 。李朱师则领八百骑绕至后方包抄,与张仁贤领的一千游骑兵追歼溃散的吐蕃军士 。
“十五日至清海北界,遇吐蕃两军游奕二千余骑 。波主乃使先锋使大将军李守义领铁骑一千穿贼之中,取首而阵;又使先锋副使郎将安贞领铁骑二百摩贼之垒,斩馘而旋;又使中马军副使李广琛领勃律马骑一千攻其旁;又使节度总管李朱师等领兵八百骑亢其下,使右马军副使张仁贤以游兵一千敌其南北东西 。”
青海北界的遭遇战,从日出战至中午,吐蕃游奕几乎全军覆灭,唐军禄得斩首二千余ji的战果 。(“则向之为寇,今已歼焉 。自朝至于日中,凡斩二千余ji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