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性形象 关于中国女性形象的故事( 二 )


 
除此之外 , 四儿媳妇还帮助三位嫂子解决了公公给她们出的难题:在娘家待的时间和要求带回来的礼物 。这其中 , “纸包火”是灯笼、“篮担水”是油箩、“蔑带风”是竹扇 。后来 , 她还解决了公公提出的用十文钱做十道菜的难题:一盘韭菜炒豆腐 , “韭”谐“九”音 , 加上豆腐 , 共为十 。
 
在这许许多多的琐碎小事之后 , 公公决定以后由四儿媳妇当家 。
 
接下来 , 看另一则呆女婿的故事:话说 , 呆子和媳妇二人去给丈人拜寿 , 妻子先行 。呆子第二天穿了身纸衣服 , 担着作为礼物的鸭子、鸡蛋、寿面和红枣出发了 。半路上 , 呆子放鸭子下河喝水 , 结果 , 鸭子游走了 。呆子先是朝鸭子扔鸭蛋 , 后试图用寿面织网捕鸭子 , 最后 , 自己跳进水里去抓 , 全都没成功 。
 
可想而知 , 他的纸衣服也被泡坏了 。最后 , 他上岸之后 , 吃光了带来的枣 , 赤手空拳来到了老张丈人家里 。妻子从后门把他带进来 , 给他换上了衣服 , 引入席中 。她怕呆子不懂礼节 , 便和呆子约定了一个“拉线举筷”的暗号 , 每当妻子拉动绑在呆子腿上的线时 , 他便可以拿筷子夹菜吃 。
 
开始的时候 , 一切都很正常 , 但是 , 后来妻子有事离开了 , 一只鸡绊在了线上 , 鸡为了逃脱困境不断挣扎 , 结果 , 呆子居然疯狂地吃了起来 。

中国女性形象 关于中国女性形象的故事

文章插图
这两类故事的场景 , 通常发生在亲属群体或者家庭日常生活中 。这类现象所呈现出来的家庭关系 , 不同于父系家庭所规定的规章制度 , 这种关系中的男女地位不再是男尊女卑、夫主妻随 。在这种情况中 , 妇女往往成为了家庭的核心人物 , 而伴随这样的情况所发生的 , 常常是丈夫的退隐或者被嘲弄 。
 
在这么一段婚姻关系中 , 妻子不再是丈夫的依附者 , 反而成为了丈夫的保护者 。
 
比如:上面我们所讲的那个故事里 , 妻子就成为了丈夫的保护者 。当她在场的时候 , 丈夫多少能维持一些体面 , 可是 , 一旦妻子缺席 , 丈夫就洋相百出陷入混乱 。
 
这种强势的女性形象 , 多少可以看作是现实家庭生活的反映 。正如不少研究所显示的那样:尽管中国的亲属制度 , 甚至 , 社会被长期以来定义为父系社会的结构 , 却并未从国家层面延伸到家族层面 , 也并没有贯彻到日常生活层面 。
 
在家庭中 , 女性往往体现出了很强的主动性 , 成为了不少小团体的核心 。也就是说 , 女性常常会成为小家庭的主导角色 。同时 , 更加生活化的民间口承文学会比典籍文化 , 则能真实地反映民间生活 。这就意味着民间文学中的女性 , 往往和正统文献中那些沉默寡言 , 陷入被动的女性更加聪明能干、主持家事 。
中国女性形象 关于中国女性形象的故事

文章插图
想想四大民间传说中的祝英台、七仙女、孟姜女、白娘子 , 哪个不是光焰万丈地衬得对应的梁山伯们黯淡无光?然而 , 正如我们今天所讲 , 凡事都可以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待 , 去解释 。在这些民间故事中 , 那些“主流”的 , 掌握话语权的男性权威的声音 , 也从来没有哑过——“男主女从”的思想从未缺席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