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前是否真的存在“斗将”这种现象( 二 )


然而,令对面日军目瞪口呆的是,明军回应日军单挑的动作是,一顿火铳,顿时将叫嚣单挑的日军将领达成了筛子 。
理想很丰满,可现实恰恰就是如此骨感 。
那么古代什么时候会出现单挑这种行为呢?这就要说说斗将的雏形,致师了 。
古代的单挑,致师致师者,致其必战之志,古者将战,先使勇力之士犯敌焉,为之威武以观敌 。
在冷兵器时代的战场之上,军队的士气很重要,这就跟俩人掐架一样,谁先怂了,那这架输赢也就注定了 。
为了鼓舞士气,在两军对垒之际激发己方将士们的斗志,沮灭对方士气,军队往往会派出勇士出来致师 。
而这里的勇士可不是个人的单挑,而是一个团队 。春秋时期,战车是战场上的大杀器,因此,致师往往是一个战车团队 。
致师的规模一般是三人,车左,车右,御者,通俗讲就是一个司机,俩战士 。
具体是这么操作的,一般战车是由四匹马拉着的,战前不管是人还是马,都会裹上厚实的皮革,罩上铠甲,全副武装到位,车上的两个战士手持长戈,有多长呢?
据史料记载,大概在五米左右的样子,这么长的家伙伸出车外,戈这个东西像矛又带着镰刀形状,可以刺,可以割,也可以钩,借着战车的冲劲横冲直撞 。
一般来讲,前面的战车开道,后面的士兵紧跟补刀那些跌倒、受伤的敌军们,因此战场的情况往往是战车领着士兵冲杀,很是拉风 。
而后面的士兵也是本着战车不倒我不跑的原则,胜则跟上补刀收获军功,战车倒了就一哄而散,四散逃开 。
在春秋时期,小团队形式的致师占据主流,直到后来秦汉时期,骑兵逐渐代替战车,致师团队才变成了骑将单挑 。
不过这个时候的单挑就有些一厢情愿了,早先致师还是战车团队之时,不管对方愿不愿意你都可以一头扎进去,毕竟盔甲裹得严实,武器超长 。
【古代打仗前是否真的存在“斗将”这种现象】但骑将单挑,对方倘若真不愿意,非要硬冲的话,分分钟就被对方射成刺猬 。
从历史上看,单挑的效果也都不理想
当年吕布约架郭汜,郭汜脑子一热,就答应了,成为了正史当中,weiyi与吕布PK的将领 。
郭汜被吕布捅了之后,全赖亲军拼命将其救下,这以后,郭汜是再也不敢玩这么冒险的动作了,后续大军一口气围了长安十几日,最终逼走吕布 。
此时的单挑,多限于主将的个人冲动,遇到个对方不喜欢玩刺激的,那就没戏 。
比如当年项羽约架刘邦,对方就很鄙视地拒绝了 。
大家从战火里走出来,好容易混到领导层了,怎么能说冲动就冲动呢,冲动是魔鬼,冲动要人命 。
因此后来的大将多在中军大帐之内,排兵布阵,身边有着亲军护卫,很少有人真去一线找人单挑的 。
毕竟一个人混到大将,不容易,担着全军的安危,哪能那么容易,轻易给别人送人头呢?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