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出疹期 一般在发热3~4日后开始出疹 。其发布有序: 皮疹先见于耳后发际 , 而后渐及颜面、颈部 , 再至胸、腹、背部、四肢 , 最后达手足心、鼻准 , 为麻疹出齐 。皮 疹的颜色 , 初时红活 , 三五成撮 , 疹与疹之间为正常皮肤 。其色亦逐渐加深 , 转为暗红 色; 疹的形态为斑丘疹 , 大小不一 , 高出皮肤 , 其直径多在2~4mm , 初起稀疏 , 随着疹 出 , 疹点渐密集 , 部分可融合成片 , 少数可呈出血性皮疹 。出疹期的热势达到顶点 , 体温 常可高达40℃ , 伴嗜睡; 其咳嗽频繁、咽红、咽痛等症状亦较重 。
(3) 疹退期 (恢复期) 一般为3~4天 , 皮疹出齐后 , 依出疹顺序逐渐消退 。在 疹退同时 , 发热的热度亦随之而减 , 精神好转 , 伴随症状亦减轻 。疹退净后 , 出疹部 位可见糠麸状细微脱屑 , 遗留棕褐色的色素沉着 。一般2周后 , 色素沉着便逐渐 消失 。
2.逆证 主要临床表现为: 低热 , 热度应高而不高; 疹出不畅 , 该出不出 , 或不依 次序而出 , 或暴出暴收; 疹色紫暗; 或疹点稀淡 , 称为 “白面痧” 。其伴随症状加重 , 可 见呼吸困难 , 声音嘶哑 , 咳如犬吠状 , 呼吸急促 , 鼻翼扇动 , 喘憋神昏 , 口唇发绀 , 惊厥 抽搐等 。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 病史 流行病史及密切接触史 , 麻疹疫苗接种缺失史 。
2.季节 以冬春为高发季节; 年龄以6个月~5岁小儿多见 。
3.症状体征 高热 , 皮疹依序而出 , 依次而退 , 皮疹为斑丘疹 , 暗红色 , 疹间有正 常皮肤 , 疹退有脱屑及色素沉着 。伴见上呼吸道、胃肠道及眼部感染的症状 。初期伴有麻 疹黏膜斑 。
4.实验室检查 ①血常规: 末梢血血常规中 , 白细胞变化不大 , 正常或略低; 在分 类中 , 前驱期淋巴细胞百分比大减 ,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加; 出疹期后 , 淋巴细胞百分比 增加 , 中性粒细胞比例下降 。②血清特异抗体 , 在发热后第2周开始出现麻疹病毒抗体 , 到第4周 , 抗体滴度达到最高 , 以后逐渐下降 。③病毒分离: 将鼻咽部分泌液或血进行培 养 , 可分离出麻疹病毒 。④涂片检查: 在出疹或将出疹时 , 取鼻咽部分泌物涂片 , 可查到 多核巨细胞 , 有助于早期诊断 。
二、鉴别诊断
1.奶麻 (幼儿急疹) 幼儿急疹特点为发热3~5天 , 热退疹出 , 且伴见症状 轻 , 多见于6~12个月的婴儿 , 没有麻疹黏膜斑; 麻疹则为热盛疹出 , 有麻疹黏 膜斑 。
2.丹痧 (猩红热) 两者均为高热、出疹 , 但猩红热在发热数小时内可出现皮 疹 , 在24小时可遍及全身 , 皮疹为猩红色 , 有口周苍白圈、帕氏线、杨梅舌等特殊 体征 。
【辩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 辨轻重
(1) 轻证 症状多不典型 , 发热一般不高 , 麻疹黏膜斑无或不明显 , 皮疹较稀疏 , 手 心足心常无皮疹 , 病程较短 , 常在1周左右 。
(2) 重证 多见于体质较弱者 , 或治疗护理不当 , 或麻疹邪毒炽盛 。发热持续不退 , 疹点密集、紫暗 , 或皮疹出没无常; 兼见呼吸困难、声音嘶哑、鼻翼扇动、神昏、抽搐等 症状 。病程较长 , 病势危急 。
- 宝宝两个月,该接种了,可现在都不敢出门,能推迟接种疫苗吗?
- 宝宝便秘吃什么食物 宝宝便秘吃什么好
- 婴幼儿拉肚子吃什么好 15个月宝宝拉肚子吃什么食物好
- 儿童帽子钩法图解 宝宝帽子的钩法图解
- 婴幼儿预防针一览表 宝宝预防针
- 5到6个月宝宝辅食食谱 五个月宝宝辅食
- 2个月宝宝晚上不睡觉 宝宝晚上睡觉不踏实总是动来动去
- 宝宝打预防针?
- 宝宝皮肤粗能不能用护肤品,适合什么护肤品?
- 3个月宝宝拉肚子怎么办啊 一岁3个月宝宝拉肚子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