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这五个方面 , 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 , 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 , 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 。因而 , 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 。这些条件是: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有道?将领哪一方更有才能?天时 , 地利哪一方占得多?军中法令哪一方执行得好?兵力哪一方更强大?士兵哪一方更训练有素?奖赏与惩罚哪一方更严明? 我凭着对这些情况的分析比较 , 就可知道战争胜负的情形了 。
将听吾计 , 用之必胜 , 留之;将不听吾计 , 用之必败 , 去之 。
1、将:一说 , 读jiāng , 为助动词 , “将’犹“如”也;一说为“将兵之将” , 读jiàng; 2、计 , 此指军事谋略思想 。
如果您能接受我的军事思想 , 任用我领兵作战一定胜利 , 我就留下 , 如果您不能接受我的军事思想 , 用我领兵作战必定失败 , 我就离开 。
计利以听 , 乃为之势 , 以佐其外 。势者 , 因利而制权也 。
1、听:采纳 , 接受; 2、势:是孙武权谋思想的核心;“势”的思想的建立者是孙武 , 他认为战争应“求之于势 , 不责于人” 。人君制定大略 , 规定任务 , 但出外“因敌变化” , 巧用奇正 , 造势取胜 , 则赖将领; 3、佐其外:即“于其外佐之”; 4、制权:即采取应变行动;权:应变之举 。
我的军事思想您认为好并且能够接受 , 我将为您造成军事上的势 , 从外辅佐您 。所谓造成军事上的势 , 就是在战争瞬息万变的情况中抓住有利的时机采取恰当的应变行动 。
兵者 , 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 , 用而示之不用 , 近而示之远 , 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 , 乱而取之 , 实而备之 , 强而避之 , 怒而挠之 , 卑而骄之 , 佚(yì)而劳之 , 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 , 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 , 不可先传也 。
1、诡:诈;此句言用兵打仗 , 应以机变为原则 , 此乃孙武对敌斗争权谋思想的基础 , 这一具普遍指导意义的原则由孙武首次正面提出; 2、挠:挑逗; 3、卑:谦下意 , 此言敌将小心谨慎 , 稳扎稳打; 4、佚:同“逸” , 言敌人休整良好 。
用兵 , 是以诡诈为原则的 。因此 , “能”要使敌人看成“不能” , “用”要让敌人看作“不用” , “近”要让敌人看作“远” , “远”要让敌人看作“近” 。敌人贪利 , 就诱之以利而消灭它;敌人混乱 , 就抓紧时机立刻消灭它;敌人实力雄厚 , 则须时刻戒备它;敌人精锐强大 , 就要注意避开它的锋芒;敌人急躁易怒 , 就挑逗它 , 使它失去理智;敌人小心谨慎 , 稳扎稳打 , 就设法使它骄傲起来;敌人内部和睦 , 就高间其关系 。在敌人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进攻 , 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条件下出击 。这些 , 是军事家用兵之佳妙奥秘 , 是不可事先规定或说明的 。
夫(fú)未战而庙算胜者 , 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 , 得算少也 。多算胜 , 少算不胜 , 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 , 胜负见(xiàn)矣 。
- 苏幕遮范仲淹诗词注释 范仲淹苏幕遮赏析
- 登岳阳楼原文及翻译注释 登岳阳楼杜甫原文
- 江雪古诗内容及解释 江雪古诗带拼音注释
- 祭十二郎文翻译及注释 祭十二郎文原文及翻译
-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译文及注释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翻译
- 咏柳古诗的意思全解 咏柳古诗带拼音注释
- 苏轼传文言文翻译 苏轼传文言文翻译注释
-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注释 文侯与虞人期猎文言文翻译
- 忆江南全文赏析及注释 白居易的忆江南原文及译文
- 永遇乐原文及注释诗意 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古诗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