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张氏园亭记赏析 灵璧张氏园亭记注释及翻译

东坡生命之苦(一)
文/马晓安
“乌台诗案”
我一直以为,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把苏先生写的太浪漫,太乐观豁达,太英雄了,而忽略了他生命之苦以及面对苦难时的无奈,甚至懦弱 。
一〇八二年的三月五日,寒食节,连日风雨肆虐,苏先生手植盛开的海棠,零落成泥,如脂如雪;年久失修的临江小屋,连同他的生命,都在风雨中飘摇 。先生有五言诗记 :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
在苏轼笔下,这的确不是上乘之作,先生却以其极具个性的书法笔墨将其生命的苦难境遇诠释得淋漓尽致,而成就了伟大的“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帖》 。
寒食,是一个与死有关的日子 。而苏轼的生命似乎薄入了尽头 。那满纸黑色的墨块与墨线,如意象的幽灵,诠释着那茫茫风雨中的凄苦 。卧笔侧缝浓墨构造的嶙峋巨石,轰隆隆坠落道途,跌宕,恣肆,奇崛,被囚于期间的苏轼前无前,退无退,进退失据;而那墨块,亦如凶兆的乌鸦,又如没有灵魂的灰纸,还如黑云压境,天地不灵,欲哭无泪 。悲怆,戚苦,无助,无奈,一个诗人,一个大宋的文官,如同被投入了地狱!死亡,随时光顾这位羸弱得不堪一击的书生 。生命沦陷入寂然,风都吹不飞扬它的翅膀 。
这是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个年头 。文人,在文字里,装也要装出不失风度的模样 。这回,苏轼没摁住,露了真情,丢了风度 。丢了风度就一定得找回来,不然那得多没面子?这不,在写《寒食诗帖》的后两日,先生又写下了那阙著名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截然不同的态度,截然不同的境界 。而让不少后人崇拜不已的,当然是后者 。
三年前的七月二十八日,太常博士皇甫遵带俩台卒去捉苏轼那天,那才叫有失风度呢!
那天苏先生其实已经得知了消息 。这消息是挚友驸马王诜秘告给弟弟子由传来的 。先生惶恐,自语 : “轼自来激恼朝廷多,今日必是赐死 。”就不敢穿官衣,不敢出门见皇甫遵 。通判祖无颇在一旁耐心安慰 : 眼下,先生只是“嫌疑人”,还不是罪犯呢!苏先生才勉强换上官衣,诚惶诚恐出迎朝廷官员 。皇甫遵实在来势汹汹,“径入州廷,具靴袍秉笏立庭下,二台卒夹侍,白衣青巾,顾盼狞恶”,苏先生也确如罪犯,被五花大绑押走,有文载曰 : “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 。”这让苏先生确信,此回凶多吉少,心下更是恐惧 。
过扬子江,舟坏了,台卒招工维修 。“风涛倾倒,月色如昼”,先生满脑子里只有“此番必死”的惊恐,便生出跳江自尽念头 。这是先生后来跟皇上说的 : 恶吏“就湖州追摄,如捕贼寇,臣即与妻子诀别,留书与弟辙,处置后事,自期必死 。过扬子江便欲投江中,而吏卒监守不果” 。
八月二十日,审讯在开封御史台监狱开始 。
李定、舒亶“新陪”们杀气腾腾,问 : 家中五代之内有没有誓书铁劵?誓书铁劵就是“免死金牌” 。御史台是要给苏轼的“死罪”扫清一切“障碍” 。苏轼答: 没有 。
想让苏轼死的大有人在,然而神宗皇上绝对没有让苏先生死的意思 。科学家沈括拿着苏轼“寻章摘句老雕虫”的诗句找皇上告状,说苏轼这诗句意味深长,肯定是在讽刺新法诽谤朝廷!皇上不语 。国子博士李宜之拿着苏轼早年写的《灵璧张氏园亭记》告状,说文中“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既违“君臣”,又失“忠节”,大逆不道!恳请皇上“根堪” 。皇上不复 。宰相王珪拿苏轼《桧诗》“根到九泉无曲处,岁寒惟有蛰龙知”直接找皇上告黑状: “苏轼于陛下有不臣意”,进而谤曰: “陛下飞龙在天,轼以为不知己而求知地下蛰龙,非不臣而何?”神宗不屑道: “诗人之词,安可如此论?彼自咏桧,何预朕事?”这句话必须今译出神宗的意思 : 诗人的诗怎么可以这样解读评论?他咏唱他的桧树,与我何干?这就是神宗的态度!苏先生断无有杀身之祸及身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