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为何宁可背上祖宗骂名,也要成为紫禁城第一个剪掉辫子的人?

慈禧在晚年时期,面对内忧外患,曾咬牙切齿地说:“清非中国,辫子不能去 。辫子去,中国不亡则大清亡 。”可见,辫子在清皇室的里眼,象征着什么 。

溥仪为何宁可背上祖宗骂名,也要成为紫禁城第一个剪掉辫子的人?

文章插图
(溥仪旧照)
然而,曾经是大清皇帝的溥仪,却是皇室中最先主动剪辫子的人 。他为什么这么做呢?
辛亥革命爆发后,国民革命军推翻了清政府 。民国政府为了凸显革命的全面性,要求举国上下必须剪掉拖着后脑勺上的长辫子 。于是,在民间闹起了一场“辫子革命” 。
此时的清逊帝溥仪,按与民国政府签订的《皇室优待条件》,住在紫禁城中,仍然做着小朝廷里的皇帝 。
虽然与外界少有往来,但溥仪的消息却很灵通 。因为他从小就有读报的习惯,所以,民间发生的事情他都了如指掌,经常会把那些花边新闻当作宫中的谈资 。
自然,民间剪辫子的事情,溥仪也很清楚 。曾经他还和妻舅润麒谈到过民间剪辫子的趣事 。
不过,宫里的官员或者太监们,却一直对剪辫子的事情置若罔闻,就像他们仍旧生活在清王朝一样 。
民国政府内务部也曾数次下达“剪发”公函给紫禁城里的内务府,要求在宫中供职的人,必须剪掉辫子 。
结果,不论是官员还是太监,都借口要在宫中当差,不便于剪掉辫子 。
因此,民国政府的公函就此成了废纸一张,宫内的官员和太监们依旧拖着一条长长的大辫子 。
其实,不光清皇室,连民国参政院中也有十几位死活不肯剪辫子 。后来闹到政府强制性要求剪辫子,凡是不肯剪去辫子的,有官的开除,当兵的不发军饷……如此这般,才好歹把剪辫子的政策落实了下来 。

溥仪为何宁可背上祖宗骂名,也要成为紫禁城第一个剪掉辫子的人?

文章插图
(民国剪辫子旧照)
逊清朝廷的表现,让民国政府很头痛 。所以,民国政府直接就剪辫子的事情找到溥仪,希望他能起表率作用,并下令让宫中官员和宫人们剪辫子 。溥仪为了配合政府便下了一道“剪发自由”谕旨,结果等于什么也没说 。
这事过了不久,族兄溥葵带着一帮满清遗老们,非常气愤地找到溥仪,向他报告说,民国政府居然派警察到各王府发告示,要求旗人立刻剪辫子 。否则,做官的不光停发工资,还要开除公职 。
这个消息在清逊朝廷内部引发了轩然大波,一些在职的官员们气愤填膺 。最后,清逊朝廷的内务府,居然反其道而行之,下了一道命令:凡是过神武门入朝者,不光要检查腰牌,还要检查辫子,并表示,没有辫子的人一律不得入内 。
清逊朝廷这样一闹,民国政府亦不好强迫 。为了稳定社会,只好对旗人多行安抚 。
就在陷入僵局的时候,宫里来了位洋帝师庄士敦 。
庄士敦是英国爱尔兰人,他的到来,在溥仪面前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窗户 。他不仅教授英语,还讲西方历史、风俗人文、现代科学等 。这让从小被关在紫禁城里的溥仪大开眼界,对庄士敦非常信任 。
在庄士敦的影响下,溥仪在生活上发生了不少变化 。比如在宫里装电话,骑自行车等 。不过,渐渐西化的溥仪,却还是一直拖着辫子,从来没想过要把辫子剪掉 。
有次,直率的庄士敦在和溥仪聊天时,嘲笑他的辫子真像一条猪尾巴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话让溥仪大受刺激 。

溥仪为何宁可背上祖宗骂名,也要成为紫禁城第一个剪掉辫子的人?

文章插图
(后排右一为庄士敦)
次日一早,溥仪就叫把宫里的剃头太监叫来,要他给自己把辫子剪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