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探花陈名夏一生三次叛变,降清后备受多尔衮、顺治帝器重,最终为何被杀?

在明末清初的大变局中,曾涌现出一大批舍生忘死、百折不回的仁人志士,他们的事迹气壮山河、可歌可泣,值得后世永远称颂 。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大批卖主求荣、臭名昭著的汉奸,他们的行为令人唾弃 。其中,崇祯朝的探花,曾先后三次背叛主公的陈名夏,便是典型代表 。
陈名夏字百史,江南溧阳人,自幼博闻强识、喜好诗文,曾在山东、河北等地游学并结交天下名士,做诸生时便已名重天下 。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蹭蹬科场多年后,年已不惑的陈名夏考取进士,位列殿试一甲第三名(探花) 。陈名夏考中探花后,被授予翰林院修撰,旋即又出任户、兵二科都给事中 。
【明朝探花陈名夏一生三次叛变,降清后备受多尔衮、顺治帝器重,最终为何被杀?】然而,就在陈名夏的仕途刚刚起步之际,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便攻入北京,崇祯帝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自缢殉国 。北京城破前十天,陈名夏曾建议崇祯帝召集山东义勇救援京师,可惜为时已晚 。京城陷落的当天,陈名夏曾怀着殉国的想法上吊自杀,但因家人的施救而未能如愿,时在崇祯十七(1644年)年三月 。
此后,陈名夏开始性情大变,由效忠明朝的耿直遗臣,转变为政治投机者 。崇祯帝殉国后不久,陈名夏经人荐举投靠了大顺政权,因为才能颇受李自成的欣赏,得以入值弘文馆(翰林院) 。不过,陈名夏侍奉李自成没多久,便发觉此君是一位志大才疏、名过其实的庸主,早晚必将失败,所以在大顺军出征吴三桂之前,便潜逃出京,投奔了南明弘光政权 。
陈名夏逃往南京后,并没有受到弘光帝朱由崧的赏识,反而因为投靠李自成的“污点”,被列入“从贼案”名单,备受朝廷的猜忌和打压 。好在陈名夏交游甚广且是复社的重要成员,所以在友人的帮助下,得到脱逃朝廷的清算 。等到多铎率清军攻陷南京后,陈名夏又毅然决然地投降清朝,时在弘光元年(1645年)三月 。
陈名夏降清之初,为了能在新朝混出个名堂,便百般攀结、讨好“皇父摄政王”多尔衮,曾经大胆劝说他篡位称帝 。多尔衮虽然拒绝了陈名夏的提议,但却因此对他倍加青睐(“入谒睿亲王,请正大位 。王曰:‘本朝自有家法,非尔所知也 。’”见《清史稿·卷二百四十五》),不久便任命其为吏部侍郎兼侍读学士 。
顺治五年(1648年),六部初设汉尚书,陈名夏作为多尔衮的亲信,得以出任首位汉人吏部尚书 。3年后(1651年),陈名夏又出任弘文院大学士,进少保,兼太子太保,官爵和名望均达人臣之极 。但就在陈名夏的仕宦生涯达到顶峰之际,却因为多尔衮的暴病而死,命运开始急转直下,最终还丢掉了性命 。
原来,多尔衮死后,失去靠山的陈名夏便遭到言官张煊、陈之遴的弹劾,称他“结党营私”、“谄事多尔衮”,并与吏部满尚书舒穆禄·谭泰(多尔衮心腹)一起擅权乱政 。最终,谭泰被处死、抄家,但陈名夏却获得顺治帝的宽宥,只是被罢官了事,时在顺治九年(1652年)正月 。
仅仅过了一年时间,顺治帝便因赏识陈名夏的才能,任命他为秘书院大学士、署吏部尚书 。陈名夏的复出激怒了政敌宁完我(内国史院大学士)、冯铨(弘文院大学士)、刘正宗(翰林弘文院大学士)等人,他们决定利用对方生性疏阔“大做文章”,必欲将其置于死地而后快 。
宁完我等人之所以要除掉陈名夏,究其原因在于派别之争 。因为,宁完我在官场上属于“辽东旧人”派(清军入关前投降的汉官),冯铨、刘正宗则属于“北人”派(清军入京后投降的明朝遗臣),两者都对以陈名夏为首的“南人”派(南明降臣)占据过高、过多的职位不满 。为此,三人便结成联盟,准备以打倒陈名夏为契机,完全压制或消灭“南人”派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