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秋人还(huán),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 。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
1、去秋:指庆历六年(1046年); 2、先大父:去世的祖父;曾巩祖父曾致尧(947~1012),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进士,官至礼部郎中,后改吏部郎中; 3、墓碑铭:指欧阳修所作《尚书户部郎中赠右谏议大夫曾公神道碑铭》,文中说:“庆历六年夏,其孙巩称其父命以来请曰愿有述,遂为之述 。”即指此事; 4、感与惭并:感激与惭愧之情同时而来 。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 。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xiàn)之 。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 。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 。
1、义近于史:指墓志铭的意义与史传相接近; 2、铭而见之:作铭文使其显现;《礼记?祭统》: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 。为先祖者,莫不有美焉,莫不有恶焉,铭之义,称美而不称恶,此孝子孝孙之心也; 3、“或纳于庙”三句:意谓铭文或入家庙,或存墓中,其用意相同; 4、苟:如果 。
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 。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 。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xiàn)于篇,则足为后法 。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1、生者得致其严:谓活着的人能借以表达自己的尊敬之情;严:尊敬; 2、喜于见传:谓积善之人乐于见到自己的善行流传于世;勇于自立:奋发起来有所建树; 3、无有所纪:没有什么事迹可记;以愧而惧:会感到惭愧和恐惧; 4、足为后法:足以作为后人的楷模; 5、“警劝”三句:铭的警恶勉善的作用,不与史书相近,那又与什么相近呢?
及世之衰,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 。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 。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 。
1、一欲:一心只想;不本乎理:不根据事理; 2、皆务勒铭:都致力于立碑镌刻铭文; 3、立言者:撰写铭文的人; 4、人情之所不得:犹言不和人情; 5、不实:不合事实,意谓虚夸 。
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 。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 。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 。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
1、当观其人:应当察看撰写铭文的人本身怎么样; 2、苟:如果; 3、非人:不适当的人; 4、非公与是:意谓写出的铭文就不公平和不合事实; 5、传后:传于后世; 6、里巷之士:指街巷里的平民 。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 。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chǐ)于实 。
1、孰:谁,哪个;“非畜道德”二句:不是积蓄有道德素养而又能写好文章的人,是不能做到“公与是”的; 2、于恶人:对于恶人; 3、不受而铭之:不接受为他作铭的请求; 4、辨:辨别清楚; 5、情善而迹非:内心善良但表现在行为上好像不善; 6、意奸而外淑:内心奸诈但却表现出善良的样子; 7、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对一个人善恶的评价极其悬殊,却又不能切实加以指出; 8、侈:超过 。
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wū)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 。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 。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 桑寄生中药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
- 秋登兰山寄张五孟浩然翻译赏析 秋登万山寄张五赏析全诗
- 大学新生寄语短句 大学新生祝福语简短励志
- 妈妈对孩子说的感恩的话 妈妈感恩孩子的话语和寄语
- 新学期新气象励志句子 新学期新气象寄语简短
- 破阵子古诗原文赏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 醉翁亭记全文内容及解释 欧阳修醉翁亭记赏析
- 祭欧阳文忠公文原文及翻译 祭欧阳文忠公文翻译
- 给军训的孩子鼓励的寄语 军训的青春唯美句子
- 平山堂原文及翻译赏析 朝中措平山堂欧阳修赏析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