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介绍-中国少数民族介绍ppt( 三 )
10、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 , 包括十多个族群 。 “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 , 中国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 。 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 , 素有“森林宝库” 的美誉 。 高山族的节日很多 。 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 “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 , 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 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 
11、纳西族 
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 , 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 , 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 , 其中就包括纳西族 。 “纳”有大或尊贵之意 , “西”意为人 。 丽江纳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灵 , 崇拜大自然 , 相信天地万物皆有神灵主宰 。 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的“转山节” 祭祀狮子山 , 就是人们敬拜自然实体的公共祭祀庆典 。 
12、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 。 唐时称“朴子蛮” , 元、明、清 时称“蒲蛮” , 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 , 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 。 新中国成立后 , 根据本民族意愿 , 统称为布朗族 。 布朗族过去崇拜多神 , 普遍信仰小乘佛教 , 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 。 其中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 。 山康节是布朗族最盛大的节日 , 每年傣历六月中旬举行 , 一般为3天 。 
13、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 , 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 。 因居住地的不同 , 还有“蒙撒”、“蒙撒禅”、“对撒”、“汉撒”等自称 。 解放后统称为阿昌族 。 会街 , 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集会 , 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 。 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 , 会街原属宗教集会 。 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 。 除宗教节日外 , 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 。 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 。 
14、怒族 
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 ,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 , 怒族自称“怒苏”、“阿怒”和“阿龙” 。 与僳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交错杂居 。 怒族传统节日有过年、鲜花节和祭谷神、祭山林节 , 其中以过年的节日气氛最浓 , 既隆重又古朴 。 仙女节是云南省贡山县一带怒族人民的民间传统节日 。 当地又称鲜花节 , 於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 。 
15、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 。 主要从事畜牧和农业 , 少数从事狩猎业 。 鄂温克是民族自称 , 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 。 在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 , 至今仍有鄂温克人的脚印与炊烟 , 其定居点便是有“北极村”之称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猎人村 。 敖包节是鄂温克族的宗教节日 , 但也举行一些文娱体育活动 , 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 除春节等节日与临近其他民族的节日一样外 , 鄂温克族还要在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的“米阔勤”节 
16、鄂伦春族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 , 其含义有两种解释 , 一是 “住在山岭上的人们” , 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 。 清朝以前 , 人们一般把鄂伦春族称为“索伦部”、“打牲部”或“使鹿部” 。 新中国成立后 , 统称为鄂伦春族 。 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 。 这一天 , 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 , 欢歌舞蹈 , 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 。 腊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习俗 。 鄂伦春的先人们和火结下了不解之缘 , 对火有着特殊的感情 , 对篝火无比亲近 。 
17、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 。 历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称 。 新中国成立后 , 统一族名为赫哲 , 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人们 。 河灯节是赫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 , 世世代代靠捕鱼为生的赫哲人 , 年年都在农历的7月15放河灯、祭河神 , 以此来祈祷、祝福族人平安、捕鱼丰收 。 
- 中国风水三大龙脉 婺源大龙穴风水
- 中国风水粉画 春天的风水粉画图片
- 50年前的今天中国恢复席位 50年前的今天联大会场沸腾了
- 中国旅游日标志图案所展示的画面
- 4x4悍马车
- 怎么解释中国古代的情人节并不是七夕节而是上巳节?
- 当时如果中国赢了波兰是不是一样出不了线,三队都是两胜一负?
- 中国男篮大比分双杀日本,那些日吹什么心情?打脸没?
- 为什么所谓的时尚界要把中国人化妆成眯眯眼?
- 中国彩陶文化是由哪里传过来的?非洲吗?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