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庄子曰:“人有能游(1),且得不游乎?人而不能游(2),且得游乎?夫流遁之志(3),决绝之行(4),噫,其非至知厚德之任与(5)!覆坠而不反(6),火驰而不顾(7),虽相与为君臣,时也,易世而无以相践(8) 。故曰至人不留行焉(9) 。夫尊古而悲今,学者之流也(10) 。且以狶韦氏之流观今之世,夫孰能不波?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僻(11),顺人而不失己(12) 。彼教不学(13),承意不彼(14) 。”
目彻为明(15),耳彻为聪,鼻彻为颤(16),口彻为甘,心彻为知,知彻为德 。凡道不欲壅,壅则哽(17),哽而不止则跈(18),跈者众害生 。物之有知者恃息,其不殷(19),非天之罪 。天之穿之,日夜无降(20),人则顾塞其窦(21) 。胞有重阆(22),心有天游(23) 。室无空虚,则妇姑勃谿(24);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25) 。大林丘山之善于人也(26),亦神者不胜 。
【译文】
庄子说:“人若能随心而游,那么难道还会不自适自乐吗?人假如不能随心而游,那么难道还能够自适自乐吗?流荡忘返于外物的心思,矢志不渝弃世孤高的行为,唉,恐怕不是真知大德之人的所作所为吧!沉溺于世事而不知悔悟,心急如焚地追逐外物而不愿反顾,即使相互间有的为君有的为臣,也只是看作一时的机遇,时世变化后就没有谁会认为自己地位低下了 。所以说道德修养极为高尚的人从不愿意在人生的旅途上有所滞留 。崇尚古代鄙薄当今,这是未能通达事理之人的观点 。用狶韦氏之流的角度来观察当今的世事,谁又能不在心中引起波动?道德修养极为高尚的人方才能够混迹于世而不出现邪僻,顺随于众人之中却不会失却自己的真性 。尊古卑今的见教不应学取,禀受其意也不必相互对立争辩不已 。”
眼光敏锐叫做明,耳朵灵敏叫做聪,鼻子灵敏叫做膻,口感灵敏叫做甘,心灵透彻叫做智,聪明贯达叫做德 。大凡道德总不希望有所壅塞,壅塞就会出现梗阻,梗阻而不能排除就会出现相互践踏,相互残踏那么各种祸害就会随之而起 。物类有知觉靠的是气息,假如气息不盛,那么绝不是自然禀赋的过失 。自然的真性贯穿万物,日夜不停,可是人们却反而堵塞自身的孔窍 。腹腔有许多空旷之处因而能容受五脏怀藏胎儿,内心虚空便会没有拘系地顺应自然而游乐 。屋里没有虚空感,婆媳之间就会争吵不休;内心不能虚空而且游心于自然,那么六种官能就会出现纷扰 。森林与山丘之所以适宜于人,也是因为人们的内心促狭、心神不爽 。
【原文】
德溢乎名(1),名溢乎暴(2),谋稽乎誸(3),知出乎争,柴生乎守(4),官事果乎众宜 。春雨日时(5),草木怒生,铫鎒于是乎始修(6),草木之到植者过半(7),而不知其然 。
静然可以补病,眦搣可以休老(8),宁可以止遽(9) 。虽然,若是,劳者之务也(10),非佚者之所未尝过而问焉(11) 。圣人之所以駴天下(12),神人未尝过而问焉(13);贤人所以駴世,圣人未尝过而问焉;君子所以駴国,贤人未尝过而问焉;小人所以合时,君子未尝过而问焉 。
演门有亲死者(14),以善毁爵为官师(15),其党人毁而死者半(16) 。尧与许由天下,许由逃之;汤与务光(17),务光怒之 。纪他闻之(18),帅弟子而踆于窾水(19);诸侯吊之(20),三年,申徒狄因以踣河(21) 。荃者所以在鱼(22),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23),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译文】德行的外溢是由于名声,名声的外溢是由于张扬,谋略的考究是由于危急,才智的运用是由于争斗,闭塞的出现是由于执滞,官府事务处理果决是由于顺应了民众 。春雨应时而降,草木勃然而生,锄地的农具开始整修,田地里杂草锄后再生超过半数,而人们往往并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
- 鲁国之法文言文注释 鲁国之法文言文翻译
- 文言文后出师表内容及解释 后出师表翻译及原文
- 游三游洞记文言文翻译 三游洞序文言文翻译
- 寇准读书文言文翻译 寇准传原文及翻译
- 解疑黄庭坚翻译 黄庭坚传文言文及翻译
- 醉乡记王绩原文及翻译 醉乡记文言文翻译
- 小港渡者原文及翻译 小港渡者文言文翻译
- 夸父逐日原文与译文寓意 夸父逐日文言文翻译
- 与诸弟书文言文翻译曾国藩 与四弟书文言文翻译
- 永之氓咸善游文言文翻译 永之氓文言文翻译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