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辛弃疾赏析简短 菩萨蛮辛弃疾赏析

菩萨蛮
宋·辛弃疾
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
(造口]在今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亦称皂口 。(郁孤台]在今江西赣江市西南 。清江,这里指赣江 。(行人]指流离失所的人民 。这是追寻当年金兵在赣西地区侵扰,人民受害的惨状 。(长安)借指京地汴梁 。[愁余]使我愁苦 。(鹧鸪]鹧鸪鸟鸣叫声悲切,叫声象是在说:“行不得也哥哥”,借指恢复中原之举行不得 。
这首词是作者在任江西提点刑狱时写的追怀往事的作品 。表现了诗人抑郁不舒的苦闷 。
上片以回忆往事开始,起调低沉 。清清的江水,昼夜不停地向东流去,静静无声,却溶进了多少孤苦的灵魂,埋葬了多少人的希望,也洗刷了多少耻辱和痛苦 。孤鬼野魂的悲声似随汩汩江水远去又继上,连绵不断 。这两句,调低沉苦涩,意却空凌排恻,把江水作为感情盘旋的依托,寓情于景,拙中藏巧,可谓鬼削神雕 。向西北远跳故京,可惜却满眼崎岖 。这两句以“看”为领,把人的思绪以及情境带向远方,词面上似有清空之感,仿佛遐思万里 。“可怜”二字一转,清空之感皆无,却为连绵不断的山峦所填,实而涩 。青山,忠骨埋得,孤鬼岂难藏 。作者的满目希望和无限眷念为群山所收,只剩下空空的躯壳,伤心之极,愤懑之深,有山为证,由“可怜”二字阐发 。作者由眼前所见,思之无极;由所不见,陷入痛苦,一扬一抑,使词波澜顿起,情感波动,沁人心肺,苦涩之情顿生,愤恨之情无垠 。词面古朴无华,内含却斑澜璀璨 。下片以慷慨之词起始 。山虽高峻,怎能遮住东流之水,百川归海,乃自然赋予其使命 。人心思归,却是生命的歌唱 。“毕竟”二字响亮开阔,让人精神为之一振,“不住”与“去”构成回环,造成一种连绵不绝的气势,磅礴大气,令人为作者的雄心、信心拍手,为民心的所向顿足,也为历史的力量欢呼 。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单有民心,而无明主,何事能成 。作者一介儒生,何能回天 。这种雄壮的气势只能是昙花一现,如流星逝去,只留下一缕哀思 。瑰丽的朝霞固然可爱,但惨淡的夕阳会夜夜萦绕心间 。深山的鹧鸪用哀怨的声音唱出了思归者的心,吟尽了爱国者的情,短暂的欢乐顷刻为深久的惆怅所代替 。四句词,感情如潮汐,大起大落 。希望愈切,绝望愈深 。强烈的对比,使作者的心绪扣住读者,如琴瑟之谐,动人心魄 。
【菩萨蛮辛弃疾赏析简短 菩萨蛮辛弃疾赏析】全词以情之起伏牵动全篇,于无我之境显出自我,感人肺腑 。《人间词话》曰:“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局 。”作者正是用自己的感情设置了心中的一片疮痍的境界,让读者去感,去受,去哭,去哀 。元代张炎《词源》说:“词要清空,不要质实 。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 。”作者之词正是以词面之实写情境之虚,让人有所思;以词面之虚写心灵之实,让人有所感 。情如江水奔腾回旋,读来哀惋之中见峭拔,清空之中见苍劲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