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列传原文及字词翻译 张仪列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张仪已学①而游说诸侯 。尝从②楚相饮 , 已而③楚相亡璧 , 门下④意⑤张仪 , 曰:“仪贫 , 无行⑥ , 必此人盗相君之璧 。”共持张仪 , 掠笞⑦数百 , 不服 , 释⑧之 。其妻曰:“嘻 , 子毋⑨读书游说 , 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⑩?”其妻笑曰:“舌在也 。”仪曰:“足矣!”
注释

  1. 已学:学习完毕 。
  2. 从:跟随 。
  3. 已而:不久 。
  4. 门下:指楚相的门客 。
  5. 意:怀疑 。
  6. 无行:没有好的品行 。
  7. 掠笞(chī):鞭打 。
  8. 释:放 。
  9. 毋(wú):不 。
  10. 不(fǒu):同“否” 。
译文张仪完成学业之后就去游说天下诸侯 。他曾经与楚国的相国一起饮酒 , 不久相国丢失了一块玉璧 , 他的门客怀疑是张仪偷的 , 说:“张仪贫穷 , 没有好的品行 , 一定是这个人偷走了相国的玉璧 。”大家一起把张仪抓了起来 , 鞭打了几百下 。张仪始终没有承认 , 门客只好把他放了 。张仪的妻子说:“嘻 , 你要是不读书游说 , 怎么会受到这样的羞辱呢?”张仪对他的妻子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他的妻子笑着说:“舌头还在呀 。”张仪说:“这就够了!”
文言知识说“毋”:“毋”表示禁止或否定 , 读wú , 相当于“不要”、“不”、“勿” 。
上文“子毋读书游说”中的“毋”即“不”的意思 。又如“毋庸置疑” , “毋庸”即“不用” 。又如“毋忧”即“不要忧愁” , “毋多谈”即“不要多谈” 。
文言文中的否定词除了“毋”外 , 还有“莫”、“弗”、“勿”、“无”、“未”等 。
人物介绍张仪:(?一前309年) , 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人 。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
早年入鬼谷子门下 , 学习纵横之术 。学成之后 , 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 , 得到秦惠文王赏识 , 封为秦相 , 奉命出使游说各国 , 促使各国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 , 受封为武信君 。
公元前311年 , 秦武王继位 , 张仪失去宠信 , 出逃魏国 , 担任魏相 。公元前309年 , 张仪去世 。
文化常识张仪折竹:
据史料记载 , 张仪是战国时期魏国贵族后裔 , 但到张仪时家道已经败落 , 家境贫寒 。张仪年轻时为了生计曾经替人抄书 , 在抄书过程中 , 遇到没有见过的好句子就写在掌中或腿上 , 晚上回到家中 , 就折竹刻写 , 久而久之 , 就集成册子 。
后人就以“张仪折竹”来形容学习勤奋刻苦 。通过这个典故可以看出张仪是一个勤奋好学之人 。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
启发与借鉴张仪被人“掠笞数百” , 仍然乐观自信 , 认为只要舌头还在 , 自己定能游说诸侯 , 建功立业 。张仪并不是盲目乐观 , 他的自信来源于平时的勤奋努力 , 再加上坚持理想、永不放弃 , 张仪最终成就了一番伟业并且名垂青史 。
【张仪列传原文及字词翻译 张仪列传原文及翻译】很多事实告诉我们 , 一个人不仅要有鸿鹄之志 , 更需要锲而不舍 , 持之以恒 , 在仰望星空的同时一定要脚踏实地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