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① 。”
【注释】
①约:约言,即寡言少语,与下章“事君数”中的“数”(烦言即话多)相对 。旧注一般解为节俭或约束,今不取,辨析详下 。
鲜:很少,少到几乎没有 。
【译文】
孔老师说:“因为寡言少语而犯错,这种情况极少 。”
【辨析】
说“约”
《论语》中“约”字凡四见,除本章外其他三个“约”字的意思分为两解:
【谢弘微传翻译及注释及知识点 谢弘微传翻译及注释】(甲)穷困,如: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里仁》篇)
(乙)约 束 。如: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篇)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 (《子罕》篇)
其中“穷困”意显然不适合用来解本章之“约”,可排除 。那么“约束”意就适合吗?不见得 。
朱熹《集注》:“谢氏曰:不侈然以自放之谓约 。尹氏曰:凡事约则 鲜失,非止谓俭约也 。”
自朱子以下说经者,多采“约束”义,今人亦多从之 。但问题是“约束”是个动词,“以约”中的“约”明显是名词或形容词,否则不成文 。在“约”为动词的情况下,应该说“以约己而失之者鲜矣”或“以礼约之而失之者鲜矣”才通顺 。所以尽管约束义可以讲通,但与句式语法不合,故不取 。
如果《论语》中其他“约”字的义项不能参照,那么只能开辟新义项 。汉唐旧注多取俭约义,与“奢”相对,如孔安国注:“俱不得中,奢则骄,佚招祸,俭约无忧患 。”该说貌似很通畅,我的疑问是,孔老师那么中意俭吗?非也 。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 。”(《八佾》篇)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 。与其不孙也,宁固 。”(《述而》篇)
何晏《论语集解》解说上章:“孔安国曰,俱失之也 。”“俱失之”以及前注“俱不得中”,都是讲奢和俭两方面都不好,奢是过,俭是不及,都不符合礼的要求,无过无不及才是中庸之道,只是奢比起俭更不好 。
所以,我体贴,孔老师不会在一般意义上大力提倡俭,只是在与奢的相对意义上,认为宁俭勿奢 。本章并不存在“约”字与“奢”字相对照对待的语境,释为俭不见得妥当 。
试提出新解,鄙意以为,约应解为约言,即寡言少语 。
《礼记·坊记》:“故君子约言,小人先言 。” 孔颖达 疏:“君子约言者,省约其言,则小人多言也 。”
《荀子·劝学》篇:“《春秋》约而不速 。”
《世说新语·赏誉》:“ 王夷甫 自叹:‘我与 乐令 谈,未当不觉我言为烦 。’” 刘孝标注引 晋 孙盛 《晋阳秋》:“ 乐广 善以约言厌人心,其所不知,默如也 。”
《南史·谢弘微传》:“ 瞻 等才辞辩富,弘微 每以约言服之 。”
《太平御览》卷六一七引晋·郭澄之《郭子》:“言各有隔而不通处,张忽遥于末坐判之,言约旨远,便足以畅彼我之怀 。”
以上“约言”或“言约”都是简约简要之言或“省约其言”的意思,在古典中也是习惯用法,并不罕见 。
特别是考虑全篇语境,上章(4.22)讲“言之不出”,下章(4.24)讲“讷于言”,再下隔一章(4.26)讲“事君数”(数即烦言,恰与约言相对),前后数章所论均与“言”相关,有理由推断本章亦应讲论“言”的话题,故本章之“约”可训为约言,而“约言”的意思与夫子“慎于言”“讷于言”的一贯主张完全一致 。
【解说】
- 宋史司马光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司马光传的原文及注释
- 原文翻译及赏析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 蜀道难文言文翻译 蜀道难原文及翻译
- 古诗赏析及翻译注释 渭川田家翻译及赏析
- 芣苢原文翻译及赏析 芣苢诗经原文拼音翻译
- 论贵粟疏的全文赏析 论贵粟疏原文及翻译
- 旅夜书怀原文翻译赏析 旅夜书怀杜甫原文及翻译
- 《甄嬛传》皇上临死前,甄嬛为什么对皇上说出她俩从一开始就都是错的?
- 曹刿论战第一段翻译简短 曹刿论战翻译
- 原文翻译鉴赏 浣溪沙李清照小院闲窗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