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这首诗的赏析 杜牧清明赏析简短( 二 )


被误解的唐代“清明”
接下来的问题是,唐人是否不够重视清明节呢?答案可能不是这样,因为唐人是两节并重 。唐明皇李隆基《初入秦川路逢寒食》即说:“可怜寒食与清明,光辉并在长安道 。”有时则是更加重视清明,因为寒食只能享用冷饮冷食,而清明可以热饮热食,使人各个方面更加舒坦愉悦欢快 。韦应物《清明日忆诸弟》就说:“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后人之所以形成唐代更加重视寒食的印象,那是因为两节相连而寒食在前,一切节日活动包括祭祀活动,都从寒食开始 。王泠然《寒食篇》云:“秋贵重阳冬贵腊,不如寒食在春前 。……纵使遨游今日罢,明朝尚自有清明 。”意思是寒食与清明一玩就是两天,不少年份连带上巳就是三天,远胜重阳与腊日的单日休闲 。寒食白天禁火,王建《寒食行》因此说:“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 。……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古人认为纸钱必须经过燃烧,才会被逝者收取 。这个“三日”特指“三月三日”,亦即与寒食节重叠的上巳节 。甚至民间制作新火,或皇帝颁赐新火,都是从寒食夜开始的 。中唐韩翃为皇帝所熟知的通天之作《寒食日即事》,可以看作是汉唐一以贯之的赐火传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清明因为有火而更加热闹,更加受到从帝王到平民的普遍热爱 。张说《奉和圣制寒食作应制》写道:“从来禁火日,会接清明朝 。……皇情爱嘉节,传宴与箫韶 。”表明皇帝更为喜爱重新用火的清明节,因而大开筵席,宴赏重臣,演奏古乐 。正常情况下,这样的活动几乎年年举行,所以张说还有类似的诗篇,如《奉和圣制初入秦川路寒食应制》的“今岁随宜过寒食,明年陪宴作清明”,《清明日诏宴宁王山池赋得飞字》的“今日清明宴,佳境惜芳菲” 。孟浩然写于长安的《清明即事》曾对此颇有不平:“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顾况之子顾非熊的《长安清明言怀》也说:“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 。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雨初晴 。”京城如此,民间亦然 。即使是经过安史之乱,地方上的清明节,依然盛况如前 。杜甫《清明》说:“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 。”某些年份,三月三日上巳节因与寒食节或清明节重叠,形成节上加节的双倍热闹 。王维《寒食城东即事》的“清明兼上巳”,就是清明与上巳同为一天 。李穆的《三月三日寒食从刘八丈使君登迁仁楼眺望》,则是上巳与寒食重叠:“花柳清明节,亲宾上巳筵 。”诗人将重叠的双节“三月三日寒食”,提前并入次日的第三个节日清明节,称作“花柳清明节” 。因为清明兼有自然节气和人文节日的双重特性,所以唐代诗人尤其是晚唐五代诗人,往往像李穆那样,将寒食、清明和上巳相连或偶有重叠的那段时间,统称为“清明”或“清明时节” 。又因为寒食与上巳只是民俗节日,所以从未出现“寒食时节”或“上巳时节”的说法 。皮日休的《登第后寒食杏园有宴……》就是这样:“雨洗清明万象鲜,满城车马簇红筵 。”诗题是“寒食”,诗句却是“清明” 。温庭筠《禁火日》同样如此:“骀荡清明日……春鬓杏花红 。”或者将这段时间写作“近清明” 。温庭筠《寒食前有怀》:“春寒寂历近清明 。”诗题明明是“寒食前”,时间上更靠近寒食,但诗句却是“近清明” 。清明节多出现在农历三月,二月次之,四月极少见,因此唐诗中又有“清明二月天”的说法 。既然唐人将“寒食”归并到“清明”,且以“清明”作为这段时间的指代,这一现象,显然与“唐人重视寒食节而宋人更重视清明节”的说法不尽吻合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