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译文及原文

《道德经》 , 又称《道德真经》、《老子》、《老子五千文》 。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老聃)著 , 《吕觉不二篇》汉高诱注释老子去国西游 , 函谷关尹喜请为著《上至经》五千言 , 即此书 。旧题西汉河上公《老子章句》将其分为八十一章 , 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 , 故名《道德经》 。
《道德经》本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 , 汉末张陵创五斗米道 , 奉老子为教祖 , 以《老子五千文》为教典教悔道徒 , 并作《老子想尔注》以宗教的观点解释《老子五千年》 , 自此成为道教的基本经典 。
《道德经》为韵文哲理诗体 。《庄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为精 , 以物为粗 , 以有积为不足 , 澹然独居神明居 。……建之以常无有 , 主之以太一 , 以濡弱谦下为表 , 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其说大体从天人合一之立场出发 , 穷究作为天地万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则之“道” , 以之为宗极 , 而发明修身治政等人道 。所谓“人法地 , 地法天 , 天法道 , 道法自然” , 人道当取法于地 , 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 。道之理则 , 分无、有二面 。道常无 , 无名无形 , 先于天地鬼神 , 而为天地万物之始 , 道常有 , 生天地万物 , 具无穷之用 。道之理则贯穿于万有 , 表现为万有皆相对而存 , 极则必反 , 终必归 , 根本之规律 。而有之用 , 常以无为本 , “有生于无” 。圣人体道之无 , 法道之自然无为 , 以之修身 , 当无欲而静 , 无心而虚 , 不自见自是 , 自伐自矜 , 为而不持 , 功成而不居 , 怀慈尚俭 , 处实去华 , 以之治天下 , 当“处无为之事 , 行不言之教” , 还刀兵 , 离争斗 , 不尚贤 , 不贵难得之货 , 不见可欲 , 使民虚心实腹 , 无知无欲 , 则无为而治 。“反者道知动 , 弱者道之用” , 故知道者守雌抱朴 , 退让谦下 , 挫锐解纷 , 和光同坐 , 以柔弱胜刚强 。道教知道之论与政治观、伦理观 , 大体不出老氏体系 。至若经言“致虚极 , 守静笃”“专气致柔”、“涤除玄觉” , 抱一处和等修养之道 , 更为道教守一、心齐、坐忘、服气、内丹等多种炼养术之所本 。而“长生”“死而不亡者专”等说法 , 道教引为仙学长生说之宗源 。“归根”“复命”之说 , 内丹学则发挥为内炼成真、与道合一之哲学依据 。
《道德经》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 , 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 , 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 它无论对中华民族的性格的铸成 , 还需要是对于政治的统一与稳定 , 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 它的世界意义也日渐显著 , 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不遗余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学奥秘 , 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 , 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蕴 。
《老子》是道家最重要的经典 。老子其人 , 据《史记》载 , 姓李名耳字耳冉 , 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 , 是周朝的史官 。但《史记》同时也记载了不同的传说 , 说:“世莫知其然否” , 没有肯定的结论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