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漫(中南民族大学教授)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传为晚唐杜牧所作的七绝《清明》,是当下中国知名度最高的节日诗之一 。每当一年一度的清明时节来临,就会在互联网上出现长长短短的热文 。在大众传播中,《清明》一直被理解为专门歌咏“清明节”的诗作 。比如《千家诗》就说是“此清明遇雨而作也” 。再如在唐代文献研究方面成就极大的陈尚君教授,也在《南方人物周刊》2020年第9期的采访中认为:此诗写于宋代,并非出自杜牧 。原因有二:第一,杜牧文集及《全唐诗》中均没有收入此诗;第二,唐人重视寒食节而宋人更重视清明节 。
被误读的杜牧《清明》
先说一个被长期误读的问题:杜牧《清明》是专写“清明节”的诗篇,是“宋人更重视清明节”的文学呈现 。事实并非如此 。此诗虽然以“清明”为题,但全诗首句是“清明时节雨纷纷”,按照诗题命名的一种惯例,诗题《清明》可能是由首句的前二字“清明”摘录而成,这是中国诗歌肇始于《诗经》的一种传统,例如李商隐的一些诗篇包括极其著名的《锦瑟》就是这样命名的 。这是其一 。其二,“清明时节”的范围是一段时间而非特指清明节当天 。杜甫《春夜喜雨》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和《江南逢李龟年》的“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两诗的“时节”,均非特指某天某夜 。杜牧的“清明时节”或“杏花时节”(详后),与杜甫的用法完全一致 。其三,作者只写天空中的“雨纷纷”,而不是节日路上的“人纷纷” 。如果“路上行人”很多,只要问一问迎面而来的其中一部分人,就完全能够知道前方哪里有酒家有村落了 。“欲断魂”,就是冷雨纷纷,囧况已久,“快要没命了” 。打听酒家,就是打听避雨之地,投宿之所 。张籍《成都曲》:“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南唐李中《离家》:“投宿匆忙近酒家 。”正因为无人可问,行人才会请教大路旁细雨中牛背上的牧童 。可以想见,那一天凄风冷雨,诗人首次行经此地,对周边环境极为陌生,才会“欲断魂”而“问酒家” 。“牧童遥指”也说明“杏花村”与问答地点距离较远,雨中的初来者难以发现远处的村庄 。需要追问的是:“杏花村”是村名还是村景?这决定“杏花村”是本来就有还是因诗附会 。依照常理,牧童针对“酒家何处有”的回答,不会是杏花盛开的雨中村景而应该是当地准确无误的唯一村名:前方有个“杏花村”,村里就有“酒家” 。
据此,将杜牧《清明》理解为专咏“清明节”甚至是扫墓归途或见人扫墓而伤感的诗篇,都是学术史以及接受史上一个长期未曾觉察的极大误会 。这个误会,不仅影响正确理解杜牧《清明》的诗旨、诗艺及其作于唐代的事实,而且影响对唐宋时代寒食、清明风俗的正确认知 。所谓“宋人更加重视清明节”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宋人将清明节与祭祀活动结合得比唐代更为紧密 。最著名的诗作,莫过于南宋高翥的《清明日对酒》:“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但这个理由并不能说明杜牧《清明》是宋诗:既然“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外出祭扫的行人,就不会只是零星出现,而是所在多有 。可是祭祀活动的痕迹,诗中却分毫未见,可以肯定不是南宋城乡居民进行祭祀活动的清明节 。因为清明节的前一天,白天全国禁火,只有到了清明启用新火之后,才可能出现“纸灰飞作白蝴蝶”的祭祀场景 。也许正是《清明》诗与清明节全无关联,《锦绣万花谷》的编者,才会一方面将《清明》称为“唐诗”,一方面又将《清明》的诗题改作《杏花村》 。当然,厘清杜牧《清明》的原始情景与清明节的关系,并不影响现代读者继续将《清明》当作节日诗来理解和使用,毕竟“清明节”当天也包含在“清明时节”之中 。
- 端午节为什么放假?端午节有啥意义?
- 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有什么教育意义呢?
- 喜欢很久的男生今天表白了?
- 中元节跟清明节怎么来的?
- 清明节应该吃什么干什么?
- 类似优衣库、zara和hm这类时尚品牌,有哪些单品值得购买的?
- 农村种“镇宅树”有什么讲究?这10大“镇宅树”你知道几种? 看风水新房子后面长了两棵梧桐树
- 至圣指的是谁 至圣是谁叫什么名字
- 有没有把客厅和餐厅完全隔断,做成两个完全独立空间的设计方案?这样设计有什么利弊?
- 你越来越穷,可能是因为住了这样风水不好的房子 穷人的房子不适合风水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