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草宋刘敞古诗赏析 春草刘敞古诗赏析( 二 )


词的下片转而抒写宦游少年春尽思归的情怀 。过片二句化用李白《菩萨蛮》词末二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之意 。接下来两句,词人流露出对宦海浮沉的厌倦,用自怨自艾的语调表达了强烈的归思 。“落尽梨花春又了”,以自然界春色的匆匆归去,暗示自己仕途上的春天正消逝 。结尾两句渲染了残春的迟暮景象 。“老”字与上片“嫩”字遥相呼应 。于春草的由“嫩”变“老”之中,暗寓伤春之意,而这也正好是词人嗟老、倦游心情的深刻写照 。
词中“落尽梨花春又了 。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乃是咏草名句 。春草由“嫩”变“老”,表达了伤春嗟老的心情,草的形与色以及赋予草的神与情,可见其摄魂之妙 。
欧阳修的《少年游》是和梅尧臣《苏幕遮》之作,也是咏春草词的名篇:
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 。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
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 。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 。
【春草宋刘敞古诗赏析 春草刘敞古诗赏析】此词借咏春草而赋别,抒写离别相思之情 。但在表现手法上重在揭示人的感情涟漪,既见“情真”,又见“思深” 。思妇独自凭栏远眺,春草绵延无垠,“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表现了对远行恋人的魂牵梦萦 。全词无一字言草,然而处处与草关联,堪称咏草写人的佳作 。
词的上片写主人公凭栏远眺的感受,引出离别相思之苦,下片用一系列离别相思的典故,使离愁别绪进一步深化 。全词以写意为主,全凭蕴含的意境取胜 。
词从凭栏写入 。主人公当春独立,凭遍了十二栏杆,说明词中人物凭眺之久长、心情之焦切 。这一句不只点出了时间、地点、人物,还写了人物的处境、动作和情态 。接下来写凭栏所见,以“晴碧”着色,正面咏草 。“远连云”,是说芳草延伸,至目尽处与天相接 。“千里万里”承“远连云”,从广阔的空间上加以渲染,极言春草的绵延无垠 。“二月三月”,从“草长”的时间上加以渲染,极言春草滋生之盛 。“行色苦愁人”句将人、景绾合,结出不胜离别之苦的词旨,并开启了下片的抒情 。“行色”总括“晴碧”三句,即指芳草连天之景这一远行的象征 。这种景象在伤离的愁人眼中看出,倍增苦痛,因为引起了对远人的思念 。
下片先用典来咏物抒情 。“谢家池上”,指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名句“池塘生春草”,这首诗是诗人有感于时序更迭、阳春初临而发,故曰“吟魄” 。“江淹浦畔”,指江淹作《别赋》描摹各种类型的离别情态,其中直接写到春草的有“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因为赋中又有“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所以欧词中出现“江淹浦”与“离魂”字面 。接着“那堪”一句用景色的变换,将此种不堪离愁之苦的感情再翻进一层 。“疏雨滴黄昏”,则是黄昏时分的雨中之景 。结尾“更特地忆王孙”,“更”与“那堪 ”呼应,由景入情,文意连贯而下 。“忆王孙”本自“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 。至此,确知词之主人公是思妇无疑 。她于当春之际,独上翠楼,无论艳阳晴空,还是疏雨黄昏,她总是别情依依,离梦缠绕 。
此词境界辽远阔大,语言质朴清新,与一般描写离别相思之苦的婉约词已有所区别 。
王国维说:“人知和靖《点绛唇》、圣俞《苏幕遮》、永叔《少年游》三阕为咏春草绝调,不知先有正中‘细雨湿流光’五字,皆能摄春草之魂者也 。”(《人间词话》)说这三首词与冯延巳的《南乡子》,都是咏春草的杰作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