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草宋刘敞古诗赏析 春草刘敞古诗赏析( 三 )


春草无处不在,蔓延绵长,引人无限遐思,无穷想象 。
宋代大诗人苏轼的《蝶恋花》,借春草引发人生的感叹: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早春喷薄出的杏花,如今花瓣凋零,花蕊里面包裹着的小果子渐渐长大,青杏虽小,预示着春已渐渐老去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一个“飞”,一个“绕”,眼前一切风景都在流动,亦幻亦真 。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枝头上的柳絮随风远去,愈来愈少;普天之下,哪里没有青青芳草呢?柳絮纷飞,春色将尽,固然让人伤感;而芳草青绿,又自是一番境界 。词人的旷达于此可见 。“天涯”一句,语本屈原《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是卜者灵氛劝屈原的话,其思想与苏轼在《定风波》中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一致 。词人最后竟被远谪到万里之遥的岭南,此时,他已人到晚年,遥望故乡,几近天涯 。这境遇和随风飘飞的柳絮何其相似!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墙里有人荡秋千,墙外有条小道 。墙外小道上走着行人,墙里飘来佳人清脆的欢笑 。墙内是家,墙外是路;墙内有欢快的生活,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生命;墙外是赶路的行人,行人的心情和神态如何,词人留下了空白 。不过,在这无语之中,我们已感受到一种冷落寂寞 。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也许是行人伫立良久,墙内佳人已经回到房间;也许是佳人玩乐依旧,而行人已渐渐走远 。总之,佳人的笑声渐渐听不到了,四周显得静悄悄 。但是行人的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 。这里的“多情”与“无情”常被当作爱情来解释,其实还有感怀身世之情,有思乡之情,有对年轻生命的向往之情,有报国之情,等等,的确可谓是“多情”之人;而佳人年轻单纯、无忧无虑,既没有伤春感时,也没有为人生际遇而烦恼,真可以说是“无情” 。词人发出如此深长的感慨,那“无情”之人究竟会撩拨起他什么样的思绪呢?也许是勾起他对美好年华的向往,也许是对君臣关系的类比和联想,也许倍增华年不再的感慨,也许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索和领悟……词人并未言明,却留下了丰富的空白,让读者去回味,去想象 。
宋代诗人刘敞的《春草》,借物抒情,表达了诗人厌恶世俗、不愿追名逐利的思想感情:
春草绵绵不可名,
水边原上乱抽荣 。
似嫌车马繁华地,
才入城门便不生 。
刘敞这首七绝运用比兴手法,借咏春草,寄寓他对一种人生品格的赞颂 。诗人从春草中发现了足以陶冶与启迪人心的新鲜诗意,并能营造出独特的意象,把新鲜的诗意含蓄地表达出来,堪称宋诗中咏春草的佳篇 。
“春草绵绵不可名,水边原上乱抽荣”,“抽荣”指抽芽 。“乱”突出了春草生命力强、生长旺盛的特点 。诗的前两句描写春草在乡野上旺盛生长的景象,无边无际、无名无誉的春草,在溪水边、在原野上发芽、生根,绵延生长,闲适自在,任意为家 。它们不重花名,不以萱、兰等骄世同类自骄,努力保持自尊自信的品格和精神 。它们看似平凡,却洋溢着生命本原的葱绿 。
“似嫌车马繁华地,才入城门便不生”,这些天涯海角处处家的春草,一进入“城门”的“车马繁华地”竟不再生长了!是何原因?“似嫌车马繁华地”!好一个“嫌”字,既交待了“不生”城门之内的原因——厌恶城门内那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的繁华与喧嚣,所以才决绝地拒绝在城内生存,更突显了春草的品格 。知人论诗,品诗至此,我们自然会联想到诗人的作为、品性 。他借咏春草,表达自己厌恶官场、鄙弃世俗、乐于归隐、誓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南宋诗评家蔡正孙在《诗林广记》中说:“原父此诗,是将罗邺《赏春》诗意翻一转,真有唐人意度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