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草宋刘敞古诗赏析 春草刘敞古诗赏析( 四 )


唐代诗人罗邺有一首《赏春》诗,是明说春风,实写春草,又转叹世态炎凉的 。诗曰:
芳草和烟暖更青,
闭门要路一时生 。
年年点检人间事,
唯有春风不世情 。
诗中说芳草不拘穷家僻巷的门庭冷落和皇苑贵府的要道显赫,一概“和烟暖更青” 。“不世情”即不懂得人情世故,明说“春风不世情”,实则赞扬芳草的“不世情”,顺便也旁敲侧击了“人间事”的势利 。与杜牧说“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一样抑人扬物,正慨叹人事之不正也 。
唐代诗人杜牧的《送隐者一绝》与罗诗主旨相似:
无媒径路草萧萧,
自古云林远市朝 。
公道世间唯白发,
贵人头上不曾饶 。
首两句从隐者的居所和处境着笔,称扬隐者的德行 。“无媒”语出《韩诗外传》:“士不中道相见,女无媒而嫁者,君子不行也 。”原意是女子因无人为媒难以出嫁,这里指士子因无人推荐、引见而无法用于世 。正因为无引者问津,隐者门可罗雀,屋前小路长满了荒草,一片萧索冷落 。透过萧萧荒草,一个安于索居的隐者形象呼之欲出 。“云林”,高入云中的山林,这里指隐者隐居之处 。市朝,指交易买卖场所和官府治事所在 。自古以来,隐者乐于洁身自好,有意避开这些争权夺利的尘嚣地,清心寡欲,恬淡自适 。诗人对隐者的洁行高志,流露出钦羡、称颂之情 。
末两句从白发落墨,生发健拔高昂的议论 。隐者“无媒”,因而怀才不遇 。社会的压抑使他产生忧愁,难以驱逐的忧愁又使他早生华发 。他叹息英雄无用武之地,痛恨扼杀人才的社会势力,呼吁世间公道 。诗人充分理解隐者的心境,他与隐者灵犀相通,命运与共,对人世、对社会有着相同的见解 。他以为,世间只有白发最公道,即使是达官贵人的头上也照长不误,决不饶过 。不受财富摆布,不向权贵拜倒,不阿谀,不恂私,一切都公平合理,这就是人间的公道 。诗中“唯”字,包含言外之意:除了白发,人世间再没有公道可言 。社会不公正,在诗人笔下得到深刻的揭露和无情的针砭 。
明代诗人杨基的《春草》,抒发了对历史兴衰的感叹,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嫩绿柔香远更浓,
春来无处不茸茸 。
六朝旧恨斜阳里,
南浦新愁细雨中 。
近水欲迷歌扇绿,
隔花偏衬舞裙红 。
平川十里人归晚,
无数牛羊一笛风 。
这首诗是诗人在南京写的 。看到融融的春色,激起了诗人对人生意义的沉思,寓情于景,了无痕迹 。
“嫩碧柔香远更浓,春来无处不茸茸”,首联从实处着笔 。春天来了,到处是嫩绿的芳草,散发出阵阵幽香,极目远眺,“更行更远还生” 。看到春草马上便引起了诗人的无尽情思:
“六朝旧恨斜阳里,南浦新愁细雨中”,他愁的是什么呢?原来是六朝旧恨与南浦新愁,一句吊古,一句伤别,愁不同而缘由一也 。
“近水欲迷歌扇绿,隔花偏衬舞裙红”,又回到眼前的春景 。在迷离的草色中,春草和野花幻化成了旧时的歌扇和舞裙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宋?晏几道《鹧鸪天》),当年的繁华到哪里去了?“平川十里人归晚,无数牛羊一笛风”,六朝旧梦已完全逝去,代之以一幅“渔舟唱晚”般的田园风光:十里平川,暮归的牛羊,悠闲的牧人,悠扬的笛声 。六朝旧梦已完全隐去,代之而起的是一幅充满了田园气息的牧人晚归图 。
从整体上看,这首诗以春草为题,借题发挥,写出了诗人对生命意义哲理性审视,以及他对理想生活方式的朦胧追求;同时,又笔笔紧扣主题,几乎每一句都有春草的风情在摇曳 。意境隽永,余韵不绝,不失为写景咏物诗中的珍品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