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妃曲其一诗词鉴赏 明妃曲二首其一王安石( 三 )


万里寄语欲相问塞南家乡事 , 却总是只能等来年年往返的鸿雁 。
这两联 , 写的是昭君在塞北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 却总是落空 。
最后两联写明妃终于等来了家人的消息 , 却更加无奈伤心 。
“家人万里传消息 , 好在毡城莫相忆 。”
娘家人终于来信了 , 说什么呢?说“好在毡城莫相忆”——你在塞北好好生活吧 , 不要想家啊 。
“毡城” , 就是蒙古包连缀而成 , 如城池一样 。
连年孤身在塞北 , 等来的消息居然是说“不要想家” , 明妃的心结如何顺畅?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 , 人生失意无南北!”
这句话有两种理解 , 一般认为就是家书内容:“你不要伤悲 , 你看陈阿娇就算困守汉宫 , 依然有着长门之怨 , 和你现在流落塞北 , 只不过是南北地域之别罢了 。”
也可能是昭君收到家书的感叹 , 毕竟家书里用这种比喻来宽慰明妃 , 显得情商极低 , 当然也可能是封建社会中的无奈 。
也有可能是明妃读到“好在毡城莫相忆”时的感叹——我并不是贪图深宫生活 , 我只是想念亲人啊 。就好像金屋藏娇一样 , 黄金的楼堂馆舍 , 也不如亲人见一面心里舒坦 。
这首诗实际上说的是家人(汉庭)的冷漠 , 为了安抚塞北政权 , 宁可牺牲自己的亲人 。
我们要注意一点 , 像毛延寿之杀出自《西京杂记》 , 实际上是小说手笔 。《明妃曲》所写的昭君出塞固然是历史事实 , 但是细节全都是诗人想象编造 , 这正是宋诗造景、造事说理的创作路径 。
《明妃曲·其一》中翻案情绪并不高涨 , 只是批评了王昭君亲人的冷漠(暗喻朝廷政策) , 真正惊到当世文人的是其二 , 就作品细节来说 , 其二更生动 , 情感也更动人 。

明妃曲(其二)
明妃初嫁与胡儿 , 毡车百辆皆胡姬 。
含情欲语独无处 , 传与琵琶心自知 。
黄金杆拨春风手 , 弹看飞鸿劝胡酒 。
汉宫侍女暗垂泪 , 沙上行人却回首 。
汉恩自浅胡自深 , 人生乐在相知心 。
可怜青冢已芜没 , 尚有哀弦留至今 。
《其二》仍然是四句一韵 , 分别为“四支”部、“二十五有”部、“十二文”部 。这种小节换韵、平仄韵相间的写法也让诗作起落有致 , 高低回环 。
内容上来说 , 它并不是承接其一而来 , 感叹和切入角度有不同 , 得出的观点也更新颖 , 也因此更让人震动 。
“明妃初嫁与胡儿 , 毡车百辆皆胡姬 。”
【明妃曲其一诗词鉴赏 明妃曲二首其一王安石】明妃当初嫁给胡人的时候 , 身边上百辆毡车上乘坐的都是胡人女子 。
接新人的车队都是外族车 , 接亲的人都是外族人 , 衔接《其一》最后对亲人的怨 。胡人风俗完全不同 , 嫁过去的日子好赖不知啊 。这里看上去是写出塞的状况 , 实际上已经开始煽情——这种情状 , 不由不让人心酸 , 从而奠定了整诗的基调 。
“含情欲语独无处 , 传与琵琶心自知” 。
她多想找个人说话 , 但无处可说 , 只能将自己的心语寄托于琵琶声中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