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七律之冠《登高》?( 四 )


文章插图
四、对于登高的批评
有褒扬的,也会有批评的 。
明朝的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一》就说到:
王世贞说自己喜欢杜甫这首登高,只是结尾处有点弱 。
《五色批本杜工部集》:
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说:

首联因为首句就押韵,所以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哀、回都是平声)并不是完全对仗 。抛开平仄不谈,胡震亨认为猿啸哀与鸟飞回,虽然意思相对,但是没有余味,过于刻意 。

如何评价七律之冠《登高》?

文章插图


结束语
杨伦认为《登高》杜甫的七言律诗中最好的作品,胡应麟则说这首诗不但是整个唐朝七律的第一,还是古今七律第一 。,
不过宋朝的严羽把崔颢的《黄鹤楼》评价为第一,明朝的何景明 (字仲默)取沈佺期的七律乐府诗《独不见》为第一 。
可见读者的欣赏眼光是不同的,您觉得哪首是第一呢?
@老街味道
此诗是杜甫登临江边高处,触景抒怀之作 。前四句写秋景,后四句写秋思 。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此二句突兀而起,气势不凡,寥寥数字,便勾勒出了登高才能感知到的富有深秋特征的旷远境界 。风用“急”形容,写出了秋风的声势,天用“高”描写,突出了秋天的廖阔,此是仰视所见,再俯视,只见“渚清沙白”,一派深秋景色,“清”、“白”给人以清冰凄凉之感 。以上是静物描绘,但静中有动,动静结合 。急风之中猿啸声哀,渚沙之上飞鸟盘旋 。“哀”字微透诗人愁苦的思绪,“回”字暗示作者空寂的心境 。此二句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景中寓情,可谓写景佳句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此二句写远景,诗人的视野更为开阔 。句以“无边”、“不尽”起,顿给人辽远之感,千山林木,万里长江皆托四字之神力 。“萧萧”写出了落叶之声态,肃杀可闻;“滚滚”写出了大江东去之声势,雄迈可见 。细一玩味,不难发现,落叶给人飘零之感,流水给人伤逝之情,作者在有意无意间留给读者不尽的哀愁 。可见,诗有此句,意象愈显雄浑开阔,情感更见慷慨悲沉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二句笔锋陡转,触景抒情,感慨万千 。“百年”、“万里” 。时空交错,悲秋之情尽在其中 。诗人之悲因何而生呢?句中自有交待,一因“常作客”,二因“独登台”,三因“秋”至,四因“多病”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二句放言直抒秋思之意,可谓点睛之笔 。“艰难”一句包含着诗人对个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慨叹;对终生壮志未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 。“潦倒”句是无力的悲叹,无奈之情沉郁悲凉 。诗人一生嗜酒,今日登高本拟以酒浇愁,却因病停杯,唯一的精神寄托也丧失了,真令读者为之悲痛 。
全诗感情沉郁苍凉,境界雄浑开阔,已属绝唱,从形式上看,此诗也达到了律诗之巅峰,的确是一篇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传世之作 。
登高
唐代: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全诗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我们再来看一下历朝历代各大名仕对此诗的评价 。杜甫《登高》一诗,历代名家批评无数,大体都作激赏之态,但总归分成两派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