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七律之冠《登高》?( 五 )


第一派是认此诗为古今第一七律者,如宋之刘克庄;明之张綖、胡应麟、周珽;清之杨伦等人 。但很多人都是寥寥数字以附前人,只周珽之《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胡应麟之《诗薮》略作详言:
作诗大法,唯在格律精严,词调稳契,使句意高远,纵孜孜可剪,何害其工?骨体卑陋,虽一字莫移,何补其拙?如老杜”风急天高“乃唐七言律诗第一首 。……“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如海底珊瑚,瘦劲难明,深沉莫测,而力量万钧 。通首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 。微说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 。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元人凭此诗云:”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内,字字皆奇;亦有识者 。
但实际上通篇顾左右而言他,虚空借喻如海底珊瑚、无人来学、字字皆奇者云云,但所谓奇在何处?不可学在何处?云山罩雾不能得见 。不过《诗薮》在别处提到前后以“飞扬震动”对结句“冷软收之”,以得见“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尚是见地 。
至于周珽之《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云:
吴山民曰:次联势若大海奔涛,四叠字振起之 。三联“常”、“独”二字,何等骨力!周珽云:章法句法,直是蛇神牛鬼佐其笔战 。
点“常”、“独”二字,颇有见地,但依然汲汲于某联、某句,未曾放眼全局剖而分之 。不过古典文学理论一例如此,过多强调“一言通万言”,不曾微著互参,这点也是东、西方文学之同异 。
第二派则认为杜此诗仍是“白玉微瑕” 。
如明之王世贞:
老杜集中,吾甚爱“风急天高”一章,结亦微弱 。
明·胡震亨
《唐音癸签》无论结语膇重,即起处“鸟飞回”三字,亦勉强属对,无意味 。
明·王夫之
《唐诗评选》:尽古来今,必不可废 。结句生僵,不恶,要亦破体特断,不作死板语 。
这部分是对此诗结局不大满意 。《登高》全诗四联皆是对仗 。而结句较之前文之万里悲秋、无边落木,便看起来“微弱无力” 。但实际上第七句开始便整合全篇,“繁霜鬓”呼应“常”、“百年”之语 。“艰难苦恨”则将前文列举之景全翻作“己身之经历”,可谓一字一顿;但唯有结句“潦倒新停浊酒杯”玩味再三,终略拖沓累赘 。但老杜另一首亦作对仗结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却神来妙笔,相较之下,登高第八句还是略作刻意 。
以上,便是古今诗话对于《登高》一诗的大体态度 。
以上便是两派的看法,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个问题 。诗词的意义是在于工整押韵还是传递给后人自己的人生见解 。我认为最好的诗句一定是能够引起共鸣的而不是对仗工整的 。所以即使很多人认为此诗有瑕疵,但是我认为此诗真乃绝句!!!
公元767年,杜甫五十六岁,这一年,他身在夔州,秋风凄凉的某一天,他独自一人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极目远眺,目之所及,皆是萧瑟的秋江之景 。杜甫心中百转愁肠,也许他此番登高,是为了抒发自己心中的惆怅,可没想到看见这样的景色,忧愁不减反增,他不由得感慨自己的身世飘零 。杜甫心中的悲哀,已经深入骨髓,这是他的壮志难酬,是他的人之将死,一事无成,也是他的老病孤愁 。秋景是如此的荒凉和萧瑟,就跟他荒凉的心一般,情景交融之下,悲伤之情呼之欲出,一发不可收拾,杜甫便写下了这一首《登高》 。
后世人常常替杜甫不值,因为他在官场上浮浮沉沉一生,最终还是病死在一首小船上,“坎坷”已经不足以形容他的一生 。其他人尚且有其他的兴趣爱好,能够聊以慰藉,杜甫却真的一生都在为官场奔波 。我们看看历史上众多文人,陶渊明碰壁之后,便开始投身自然生活,山山水水过一生;李白碰壁之后,虽然不死心,最起码心情还是比较豁达的,好酒相伴,四处游玩;而苏轼就更不必说了,他对这些事情看得很开,不如意的时候,煮煮“东坡肉”,岂不快哉 。再看看杜甫,后人都替他憋屈,在官场上混得最差的,就是他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