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上河工”,农民是自己做饭吃,还是生产队里安排?( 二 )


总之,过去农民“上河工”,只记工分参加生产队年终分配,由全体社员共同负担 。对此,国家从未给过任何经济报酬,是农民在无私的为国家尽义务、作奉献!
【六七十年代“上河工”,农民是自己做饭吃,还是生产队里安排?】“吃水不忘挖井人”,请当今年轻人,不要忘记过去这段兴修水利的历史,更不能忘记农民曾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作出的无私贡献!
上述由于各地情况有别,因此仅供交流参考!(原创)
上河工,在东北也称“岀工”,就是修河堤,清河淤泥,还有水库坝,另外,修梯田也是如此 。
一般都是以生产队为基本单位施工,伙房由生产队统一管理,住的冬季都住在当地老乡家里,也有自己搭窝棚住的 。非常艰苦 。
六七十年代文“上河工”,农民是自己做饭吃,还是生产队里安排?
答:六十年代修水库,那时我还小,没有经历过 。七十年代修大渠,我亲身经历过,最高兴回答题主提出的问题 。
那时1972年秋后,生产队里的大秋庄稼都已收完,粮食已分给大家入库 。生产队里刚要准备农田基本建设 。接到县里的通知,号召各公社各大队各生产队出民工,要在本县里修一条大水渠,起名叫(五一大渠)意思是第二年春天五一节前修好通水 。因为上游有个“安格庄”大水库,(水库是59年修的)水库很大,水库里的水成年的顺河流去,而下游有好多村庄的山坡地浇不上水,年年粮食欠收 眼看着水白白的流走 。县里设计修这个大水渠,目的就是让下游的村里的庄稼浇上水,以保丰收 。
设计这条大渠,工程复杂而艰巨,逢山挖山,逢沟垫方,任务重,时间紧,必须在上冻以前,修出这个大水渠 。
我们村里接到任务,随即组织了40名精干年轻的男女民兵,去参加这个修渠任务的劳动 。有27个男的,有13个女的,其中就有我,并且我还算个带工的 。
命令一下,我们就整装出发,这个大渠的地方离我们村有20公里远,那时没有汽车,我们背上行李和自己所用的东西,徒步向目的地走去,路都是山路,崎岖不平羊肠小道,整整走了一上午,才到了目的地 。
到那以后,住的是民宅,他们那的房,三间屋子只有一间被隔断,其余两间是通着的,那大炕很长,我们十个女的都挤在这个大炕上,那里没有电,晚上每个宿舍发一根蜡,用蜡照明 。还清楚的记得,公社的文艺宣传队去工地演出,因为是夜间没有电,戏台上用气等来代替,台上挂了六七盏气灯,那气灯里的气很少,是等不到演出完的,演着演着,一会儿这些个灯灭了,那工作人员就赶紧摘下来,用气管子打气,(就是打自行车用的气管子)打上之后就会亮,赶紧挂上,一会那个灯又灭了,就赶紧给那个灯打气,循环打气,循环挂灯,一直到演完为止 。
至于吃饭,是各村租民宅立食堂,一走就带上了玉米面和玉米渗、红薯、大白菜等生活用品,借用民宅的大锅做饭,食堂里留三个人做饭,有一个男的两个女的,负责做饭送饭,他们每天早上三点就起床做饭,用为五点就开饭,七点钟必须到工地的 。一般早饭都是粥,有时是红薯粥,熬一大锅粥 。中午饭是窝窝头和白菜汤,说是白菜汤,盛在碗里就看见几个白菜叶,剩下的都是汤,喝的水是蒸窝窝头篦子下面的留锅水,晚上还是喝粥,没有炒菜,吃咸菜 。那时虽然吃的都是粗粮,但让吃饱,没有定量,不限数,(我还记得每天中午吃三个窝窝头呢)生活虽然艰苦,但大家的劳动热情很高,谁也没有怨言,知不道跟哪儿来的这种精神头 。
那时我村分包的地段,有垫方也有挖方,挖方都是石头,还得抡锤打眼放炮;垫方,用小车推土,垫一层打一次夯,打夯的时候喊号子,那前呼后应的号子声响彻山谷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