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上河工”,农民是自己做饭吃,还是生产队里安排?

那个时候人民公社,人人觉悟高,每个劳动人民及孩子都有一个伟大的理想奔向共产主义的社会,农民及城市里工人都会参加义务劳动,那个年代虽然穷但是人人都有幸福感参加义务劳动是很自豪的事 。
本人七五年高中毕业后的冬天,参加了公社的整修乱河滩工程 。用石头沏好河道,两边的乱河滩填土造田 。
我白天参加轰轰烈烈的工地劳动,整个工地到处红旗招展,大广播喇叭播放着鼓舞士气的各大队的好人好事和工程进度,间隔播放红色歌曲与国内外新闻 。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公知们所说的懒汉在这里是很少见的 。
晚上住在附近村的民房里,自带铺盖,我还有给广播站写稿子的任务 。广播员是我高中女同学,我的稿子经常被广播,我们生产队大干快上的劳动成果也广为人知,好人好事受到鼓励,也更促进了劳动进度 。
吃饭各大队有食堂,早饭和午饭送到工地,晚上回住处吃 。吃的粗细粮结合,早上有咸菜稀饭馒头,中午粗粮和燉菜汤,每份菜里都有几片五花肉片,晚饭粗细粮混合,也是燉菜,不用社员个人负担 。很难忘的治河造田劳动场面,一生的记忆 。
那个年代挑河固堤,兴修水利,是最艰苦的重体活 。
每年冬春农闲季节,生产队除留下年老体弱的人在家搞田间管理外,所有男女劳力都要全部上水利 。
水利任务有上级政府下达,有县水利工程,本乡镇挖河固堤工程 。水利工地最近的离家有十几里、最远的距家有五六十里路 。
一般每年秋收秋种基本结束,十二月初、到来年二月底,至少要用两三个月时间上水利 。水利开工后一直要干到腊月二十八九才放假回家过春节 。在家顶多休息四五天,来年初二三又要返回水利工地 。
上水利都是以生产队为单位划分土方任务 。各人自帶被子行李,吃饭有生产队提供,每个队一个食堂、选派专人烧饭送到工地 。
那时大概平均每人每天按1·5斤大米标准,早中饭每顿各6两干饭,晚上3两稀饭 。加班或打晚班抢工程进度,再另外加餐 。
这个粮食标准对现在人来说,要吃上两天 。但对那时全靠人工干水利重体力活的人来说,根本就吃不饱,只有多用瓜菜代替 。有条件的生产队十天半月,将饲养的猪在家屠宰后,把猪肉送到工地,改善生活、补充营养,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 。
上水利工地的社员,每天无任何经济补贴,只有生产队记工分 。每天工分要比家里劳动力高2到3分,各个劳力按平时评定工分标准以此类推 。有的按土方计工,可多劳多得 。这些工分都参加生产队年终分配,国家不给任何补贴或报酬,全部有各生产队全体社员负担 。
这些大的水利工程,大多是国家重点水库、通江达海河道和加固埂堤工程,少数是农田灌溉河渠 。国家的大型水库等工程,如今已成了城市自来水取用水源头,少数河湖成了湿地公园、游览景点 。有的是航运河道和泄洪、提水闸站 。
这些水利工程,当时国家未给一分钱,都是农民尽义务,顶严寒、冒风雪、战冰冻,脚穿草鞋、身着薄衣,肩膀压出血、手上磨出泡,硬是靠肩挑手挖,忍饥挨饿、用辛勤汗水,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无私奉献干出来的 。
当初农民在水利工地付出的苦衷,是现代年轻人难以想象、也是笔者难以用文字表达的 。当今,这些水利工程,都发挥了抗拒洪涝灾害、农田水利灌溉能力和巨大的水利枢纽基础作用 。有着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和激励后人的“战天斗地”精神 。
综上所述,农民在那个年代,挖河固堤,兴修水利,不是像网络上有少数“喷子”、不顾客观事实,歪曲说什么兴修水利是农民为自己而干、且是国家给钱的 。我想对说这种话的人,不管你居何用心,但不能歪曲事实、违背良心 。如有不信,请你多学点历史或回家请教你们仍然健在的前辈,从他们那里可以找到实事求是的正确答案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