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上河工”,农民是自己做饭吃,还是生产队里安排?( 四 )


还有一次是17岁时修阳武干渠(省级大工程应该是和红旗渠差不多),从山区阳新县引水到武昌县,恐怕有近百公里且须开山劈岺修渡槽!我们从武昌县去到咸宁县七宫岑驻下,与近十万人一起挖几十米深的水渠,红旗漫天,人山人海,战天斗地,热火朝天,整整一个冬春的艰苦卓绝劳动,硬是完成了主渠通水任务,用愚公移山精神开凿出一条人间天河!外出河工除了队里记工分外,好像还有政府给予的很少土方补贴,我在阳武干渠干了近半年,居然分了十几块钱,这是我人生挣的第一桶金,给家里买了一个竹躺椅和四个小松树弯成的小座椅,挺神气自豪!
再一次是夏天,从梁子湖边到金囗长江边岁修江堤,看到当地老人居然早上也喝酒,一个面窝一个咸蛋几粒花生米,或是一碗面条就可喝上一两小时,人精瘦象麻杆,脸皱纹且红润,感到十分震惊:我们那可从没人早上喝酒!劳动之后到长江洗澡,感到水很凉,与湖水温很大,结果犯了腰疼,只好打道回家,脱离了工地!
此外,还有平整土地、围湖造田、修筑公路铁路,都得抽调农民建设!
看了些回复,真说明白的不多,关于上河民工吃饭问题大体是国家工程,一直到地县级工程是有严格组织的,完全是军事化编制 。县设团部,公社设营部,营一下设连部,一个村一个班,一个连十几个村,二百人左右,设一个伙房,一般情况下一个营二三个连,最多五六个连!几个连队几个伙,一个伙房十人左右,负责一日三顿饭,大包干前吃的基本都是窝头咸菜,早晚有粥,(因为多数工程在早春和初冬两季,早晚天冷了)粮食菜金各村按出工人数交公社水利站,后勤人员运送到工地 。如是国家,省级工程有标工补助,村里能少拿点!用煤工程给指标,小工程营里拿钱买,大工程标工代,
大包干一后,粮食宽余了,公社每年收交水利粮,一般都要小麦!每个社员(不管大人孩子,按人头)每人二十斤左右,上河民工都吃白面了,但付食以然很差,咸菜,菜汤,人多没好饭!
公社组织的工程一般一个大队一个伙房,开支各小队分担,工程大人多就一小队为单位一个伙房,粮食菜金等一切开支,小队从公积金中支出 。小另星工程社员自带干粮,找个户家借个锅灶熥干粮烧点水 。
多年的上河出工,各公社各村都有一整套的组织办法!公社有水利站,长年有专人值守,上河用的所有物资,设备,用具,几套伙房用具,测量工具,办工设备,都有人保管,公社有一名社主要领导,专门负责分管水利!各村十八至四十五岁的男
壮劳力都排定了出工号,每年出工各小队按号推,排上谁谁出工,特别情况可私人调换!每年有争有减!够十八岁的男青年加号,超四十五岁的退号,人人遵守规则!……
六七十代农民“上河工”筑堤坝,一般安排在冬闲的时候,秋收作物收上来了,冬播已经完成 。田间管理交给留守妇女们 。
修兴水利,生产队里全部青壮劳力上河堤,吃住在工地,标准的大锅饭 。
每一个生产队都有土方任务 。
有的是借住在当地农民家里,为了上工方便,绝大多数是在工地,搭男工一个女工一个,两个简易草棚 。另外搭一个做饭的草棚,泥块磊一个简易灶台 。
男女民工们睡地铺,都是一捆稻草一床垫絮一床被子,两人合伙分别出,稻草是生产队里集体的 。大个子一个人睡,就得既拿垫絮又拿被子来 。地上潮湿也有人挑块家里木板来 。
一日三餐都安排有妇女做饭,柴米油盐都是生产队集体的 。
秋收过后,打下的粮食现成的,秸秆稻草也是现成的,田里有队里种的萝卜青菜,仓库里自己榨的菜籽油 。什么不用买,也买不到,因为要供应票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